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铺路清障”山东频亮实招助力民企科技创新

2019-01-15 14:17:17   作者:张颖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召开的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在山东,民营经济在全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的占比,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来自山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山东民营经济已占到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贡献了全省50%以上GDP、60%以上投资、70%以上税收、90%以上市场主体。但乐观数据的背后仍不乏不容忽视的问题:除民企普遍面临的“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外,山东民企规模小、层次低,创新发展能力普遍较弱,创新活跃度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
       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的今天,山东民营经济迎来“四新”经济集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机遇。加快创新步伐,显然已成为民企破解瓶颈、抢抓机遇的重要抓手。
       服务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山东科技部门从未停歇。近年来,全省各级科技部门出实招、谋实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创新。新时代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画卷正在齐鲁大地铺陈开来。

       树立“方向标”:引导创新氛围“活”起来
       与世界轮胎75强中60多家企业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成为世界上技术领先、规模最大、客户群最优、品种最全的轮胎模具制造商,出口额占国内同类产品的90%以上;7次登上福布斯榜单——这是位于高密的民营企业豪迈集团最近几年的创新“履历”。
       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表示,豪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小作坊起步,到如今以50%的复合增长率稳健成长、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家上市公司、3家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子公司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二十余年间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营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引导与激励。在2018年11月2日召开的全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着重强调,将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事实上,在优化创新环境、引导民企创新方面,山东一直不遗余力。
       为增强源头培育能力,储备更多后备力量,2018年11月份,省政府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增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批次。根据《意见》,到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在2017年基础上实现倍增。
       在激励民营企业创新方面,省科技厅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情况通报制度,调动地方政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仅2018 年就为7950家企业落实2017年度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64.1亿元,落实户数同比增长 113.7%,其中民营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创新券政策、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政策等,近两年创新券政策和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政策累计投入2亿元、惠及4000家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到 90%以上。
       近期,山东科技部门更是加快了服务民企创新的步伐。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先后到济南、威海等地调研并主持召开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梳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及现存问题。“民营企业是推进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最大限度地集聚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不断开创新发展新局面。”唐波说。
       真金白银的政策,日渐优渥的环境,给全省民企创新发展吃下了“定心丸”,树立起“方向标”。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从中央到地方,尤其是科技部门的系列举措大大提振了公司对未来创新发展的信心。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咬定”创新不放松,力求以质求胜,突破“市场的冰山”。

      铺好“创新路”:助力创新能力强起来
       一款给陶瓷刀具开刃的机器人,能将0.5mm厚度的陶瓷打磨到0.01mm,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精准的背后靠的是珞石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核心控制系统。经过多年创新,该公司已突破多项类似关键技术,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核心控制技术的机器人企业之一。
       显然,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但毋庸讳言,对于技术创新,不少民企面临着“引才留才难”的困境。
       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千人服务千企”行动计划,为该问题的破解开辟了路径。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开始,山东将连续三年从全省高校、科研单位选派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第一批已有 106 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和 11 个团队对企业开展了服务。
       助力民企引才用才,各地市科技部门也各亮绝招:淄博市出台“人才新政23条”,对引进的国际国内一流或顶尖创业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市财政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东营市通过与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共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邹城市实施“邹鲁英才”计划,设立人才科技专项资金6000万元……
       为民企创新“铺路”,人才是基础,但也离不开其他各类资源的共同发力。对此,山东启动人才、平台、项目等创新资源配置与骨干民营科技型企业“挂钩”制度。如今,已支持拓展纤维、威高集团、愉悦家纺、雷沃重工等企业建设了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大幅提升。
       自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则是山东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另一重要探索。该活动旨在利用市场机制遴选创新性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扶持,目前已举办两届。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省财政科技资金已对 2017年胜出的332家中小微企业补助7074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4.7亿元,其中支持民营企业325家,占98%;2018年共有356家企业(团队)优胜,拟补助经费6915万元。
       系列举措下成效显而易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 年山东2/3以上的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由民营科技型企业牵头实施。2018年上半年,全省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达 19096 件、授权数达 5769件,同比增长分别 12.1%、12.0%,其中民营企业申请数占 70%以上。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为全省民企搬走“转型的火山”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

       扫清“拦路虎”:推动创新主体“跑”起来
       心无旁骛地专注创新,不少民营企业掌握了多项专利。但要让自己辛苦研发出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面临着资金的“拦路虎”。
       “大企业有实力将专利成果尽快转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缺乏资金,而银行往往又不愿贷款给它们,专利成果只能藏在‘深闺’。”在淄博采访期间,安得医疗总经理田晓雷向记者道出其中缘由。
       如何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近年来,山东科技部门综合运用科技金融手段打出了“组合拳”。
       近日,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在继续保留省、市、银行风险共担模式的基础上,将支持企业范围、贷款期限等进行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是山东省科技厅在2016年开展实施的一项探索,旨在化解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截至2018年9月,已带动11个市设立3.1 亿元的风险补偿金,共确定合作银行30 家,累计为126 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授信额度7.48 亿元,贷款总额 6.4 亿元。
       搬走“融资的高山”,山东还开展专利权“政银保”融资试点工作,对企业购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给予60%的保费补贴。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共同设立“科技板”,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科技板”进行规范化公司改制和股权质押融资,已有248 家企业在“科技板”挂牌,84家挂牌企业获得2.5亿元省直投基金的支持,35家企业从银行获得了3.1亿元的新增贷款。
       中小企业对技术有着迫切需求但往往缺乏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因此成为它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对接重点高校院所缺机会、有难度。2018年8月至9月,省科技厅联合相关市政府组织开展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成果对接系列活动,架起了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桥梁,海量民企由此迎来发展新活力。
       山东擎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活动中,该公司成功将中国石油大学“特种防垢防蜡合金及其装置”技术项目收入囊中。“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平时要想与这些顶尖院所点对点合作几乎不可能。”该公司负责人龙宗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项目解决的不仅是公司发展瓶颈,同时也是目前整个石油化工行业的一大难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科技部门“铺路清障”,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今天的山东,随着一项项利好政策的落地实施,大批民营企业依靠创新驱动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民营经济正焕发出更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更强劲的发展动能。(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