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外观普通的头盔,能感知矿工的情绪波动,进而反映出其疲劳度、专注度,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信息支撑;一款看似简单的工业机器人可编程运动控制器,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具备齐全的运动控制功能和扩展性,可支持电脑仿真运行和在线跟踪调试……这些高精尖的新技术新产品,看起来似乎与一个煤矿企业并无多大关联,然而,这正是近日记者在由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打造的双创平台蚂蚁城所看到的场景。
蚂蚁城是全国煤炭行业首家一体化双创管理服务平台,这也是“百年老矿”淄矿集团近年来在转型发展、培育新动能上所做出的一项重要探索。
这一探索的成效是显著的。“集小力、成大事”的蚂蚁城上线一年多来,不断释放出全员创新内生动力,累计创效近亿元。
于体量庞大的淄矿集团而言,这一效益规模并不算大,但其代表意义却十分明显。实际上,不只是蚂蚁城,近年来,淄矿集团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推动企业转型的探索和努力从未中止。“百年淄矿现在处于动能转换、转型攻坚的特殊时期。因此,我们用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持续培植创新基因、涵养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淄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立新说。
山东是传统经济大省,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结构偏重,当前开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目的之一正在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淄矿集团依托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功探索,无疑为山东诸多大型国有传统产业企业提供了借鉴。
赋予智能内涵:传统动能“老树发新芽”
新旧动能转换不仅是新动能的“无中生有”,还在于传统动能的“有中出新”。
煤炭是淄矿集团的基础产业,对百年淄矿而言,转型并非要抛弃煤炭,而是要在打造新增长极的同时,改造升级煤炭产业。
“改造升级煤炭产业,必须要走智能化道路,这是所有淄矿人的共识”,淄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孙希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宁花百万上装备、不花十万增一人”是淄矿集团历来践行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淄矿集团陕西正通煤业公司专门实施了“两化融合”项目,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手段,与浪潮公司、中国矿业大学、东方国信等合作,持续提升综合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水平。数据层平台的建设是该项目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项目实施两年来,平台已经采集到24个系统的数据,数据仓库已形成近20亿条数据。
与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中心合作,进行人员数据采集手段和数据分析应用;与济南大学自动化院合作,引进康奈尔大学数学建模技术;与西安科技大学矿压所合作,建立煤炭行业专业理论知识促进灾害治理模型;与山东能源信息中心多次进行沟通,解决SAP-ERP数据应用问题……如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已成为淄矿煤炭生产的“标配”,智能生产逐步成为现实。
运输主皮带可远程控制,固定设备场所无需工人值守,主提升、通风等重要岗位数字化监控……孙希奎介绍,在智能化引领下,矿井人均年产量已从原来的1600至1700吨,增长到现在的2600至3000吨。其中,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双欣矿人均年产则达到了万吨。此外,在岩石巷道掘进方面,120—180米/月的速度在淄矿集团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500米/月的高效。
在孙希奎看来,传统煤炭产业改造升级的着力点不止在提质增效上,还体现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上。
在此方面,曾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建设的老牌工程企业——淄矿集团全资子公司方大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起了重任。围绕山东省于2015年启动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方大上新煤质粉项目。“该项目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幅减少污染排放,废气排放浓度基本与天然气持平。”孙希奎介绍,就该项目,淄矿与上海同济大学达成了合作,共同研发相关技术。如今,作为全省最大的绿动力煤制粉项目,月销已破万吨。
山东省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又占到了传统产业的70%,而水泥行业是重工业的典型代表。“只有淘汰的产能,没有淘汰的产业”,孙希奎认为,当前建材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要去掉低效、不安全、不环保的产能,同样需要发力智能化。
在不改变现有工艺流程、不增加设备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使当前能耗的标准煤耗值从106下降为103,下降幅度超过2%——这是日前淄矿集团与阿里云首个签约项目“东华水泥-阿里云水泥智慧大脑”。
山东东华水泥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水泥生产制造商,公司拥有两条日产 5000 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水泥熟料 300 万吨。该项目的启动,成为淄矿东华水泥联合阿里云打造的新旧动能转换标杆,也拉开了东华水泥从传统建材企业向大数据服务企业转型的大幕。
“以这次合作为切入点,下一步,我们在煤矿的选煤、装备建筑等领域也将继续进行绿色、智能化布局。”孙希奎说。
打造科技引擎:新生动能“多点开花”
如果一直靠矿吃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的未来显然缺乏支撑力。为此,淄矿集团的动能转换不仅在传统煤炭产业升级改造上下功夫,还着力在非煤炭产业培育上做文章。
长碳链尼龙吸水率低、韧性好、耐磨减震,在汽车、通讯、航空航天、军事等国家重点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工艺路线复杂、生产条件苛刻等因素,曾长期被国外垄断。淄矿集团山东东辰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打破了这一局面,成为国内首家进行长碳链尼龙技术开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
新材料产业是淄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聚焦新材料产业,淄矿集团重点做大做强以阻燃剂、工程塑料、工业蓝宝石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产业园区,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新动能日益凸现。
同为“十强产业”的新能源产业也是淄矿集团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在该领域,一批核心技术正立足前沿,逐渐焕发出推动产业转型的崭新活力。
以“东华水泥有限公司余热发电项目”为例,该项目现运行的两套余热发电系统为两条5000吨/天的熟料生产线配套工程,目前发电量为7500万度,年可创造经济效益4500万元。
培育新动能,淄矿集团还依靠“互联网+”新业态,成立齐鲁云商电商平台,趟出了一条煤炭版“天猫”的崛起之路。
登录齐鲁云商电商平台,一串数字格外抢眼:订单金额322.87亿元,交易金额163.14亿元,累计交易数量6868.65万吨。而此时距离该平台上线仅仅一年半的时间——
2016年12月12日,淄矿集团联手淄川区政府,建成这一省内功能最全的大宗物资电商平台。如今,齐鲁云商使大宗物资贸易在“网上商机”尽显,正在颠覆传统大宗物资交易的商业模式。该平台被煤炭工业协会命名为“两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被淄博市列为“互联网+品牌”重点培育对象。
通过精心打造科技新引擎,淄矿集团非煤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孙希奎告诉记者,2017年淄矿集团销售收入600多亿元,非煤产业产值已超过煤炭产业,不断释放出转型升级的新生动能。
激发创新活力:“蚂蚁城”托起新经济
无论是对传统动能的改造,还是对新生动能的培育,均离不开技术与人才支撑。朱立新认为,对于人才,不仅要引进高端人才,还需“眼睛向内”,做好集团公司内部优秀创新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为激发集团创新活力,培养内部人才,淄矿打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群众创新”三级创新体系,大量好点子、好创意、好提案先后涌现。
李春华是来自淄矿集团亭南煤业综采一队的一名“技术大拿”,酷爱创新的他在工作中革新了不少工艺,技术涉及采煤、机电等多个领域。在淄矿,像李春华这样提出金点子的员工不在少数,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果不共享,他们的创新成果往往很难得到推广。
蚂蚁城的上线,打通了成果推广的通道。
淄矿集团岱庄煤矿利用淄矿集团全资子公司山东康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煤矿膏体充填材料试验方法”和“煤矿膏体充填体监测技术方法”等技术,大幅降低了对地面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回收了资源。通过蚂蚁城平台,目前,这些技术已面向全国煤炭行业进行推广。
“取名‘蚂蚁城’,意在将蚂蚁团队协作、集小力成大事之精神,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改造、产业培育的过程,集众创之智、汇众创之力、成众创之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淄矿集团双创中心主任、蚂蚁城负责人张全介绍,该平台2016年11月启动建设,2017年5月11日正式上线运行,由创新管理、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和创客社群四大板块组成,线下配套建立了聚合创新资源的创客空间、拥有前沿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基地、功能完善的路演大厅和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研发中心,初步构建起了线上线下交互运行的全链条国企双创平台。近期,“蚂蚁城”获评为省级众创空间。
如今,李春华已在“蚂蚁城”平台发布运输机涨紧垫铁的改造与应用等20项革新成果,不少项目在多个矿井实现了应用。在平台“个人贡献榜”上,李春华排名第一,成为整个平台赚取“谷粒”最多的人。
“谷粒”是蚂蚁城的积分奖励:根据平台参与者的创效价值进行拨付,参与者可以将赚取的谷粒通过谷粒商城直接兑换手机话费和商品,在受益于创新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平台的“生存模式”。
“对内,通过平台化的机制,能够让员工创意在行业内快速推广;对外,通过在蚂蚁城网站上发布需求,实现了精准匹配。”张全告诉记者,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为有干事热情、有技术基础、有研发思路、有创新成果的员工提供了“创客乐园”。
与此同时,蚂蚁城还重点吸引设备厂家、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囊团队参与,并因此成为淄矿转型升级新动能的“仓储中心”——
点开线上专家智库,新能源高效利用、化学分析、设备维修等领域的专家一应俱全。他们有的来自集团内部,有的来自入驻企业,有的则来自高校院所。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入驻企业、创业公司和团队133个,专家智库1200余人,注册会员9800余人,汇集创意提案和需求3600余条,研发项目2600余项,推广成果近200项,累计创效近亿元。
在朱立新看来,蚂蚁城双创平台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与推进“双创”工作的融合上,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淄矿自身特色的路子,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企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
“下一步,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大胆走出去,对接国家、顶级的双创基地,线上线下交互融合,为淄矿建设一个全新的‘没有围墙的’双创工业园。”朱立新表示。
如今,海量创新资源在蚂蚁城加速集聚,淄矿集团的新动能之火也愈燃愈旺,一个新的增长极正在动能转换大潮涌动的齐鲁大地上积聚隆起。(记者 张颖辉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