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互联网+葡萄”,趟出脱贫致富新路

——菏泽定陶区陈楼村“第一书记”王占栋帮扶工作纪实
2018-08-17 10:06:12   作者:张颖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虽是盛夏农闲时节,菏泽市定陶区陈楼村的百亩“绿鲁有机葡萄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采摘、搬运、发货,该基地负责人陈洪亮喜笑颜开:仅一天时间,就收到了1万多斤葡萄的订单。
       而在一年前,他还在为找不到葡萄销路发愁。改变缘何发生?
       “王书记来了,给我们带了新思路、新方法。现在我们通过网上直播卖葡萄,供不应求!”陈洪亮口中的“王书记”,是兖矿集团“第一书记”王占栋。自2017年2月王占栋派驻陈楼村以来,类似陈洪亮的改变在该村多次上演。陈楼村是鲁西南地区出了名的“院士村”:村子出了两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但经济较落后。如今,在王占栋的帮扶与带领下,一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路径在该村日渐清晰。


       谋产业:“脱贫葡萄”结硕果
      
一串串紫玛瑙似的的葡萄挂满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饱满透亮、水润诱人。在陈楼村葡萄基地,同样亮眼的还有标准化的种植、自动化的滴灌浇水设备及掩映在葡萄架中的颗颗猕猴桃。
“葡萄是我从南方引进的品种,比本地的含糖量高,也更耐存放和运输;猕猴桃是在王书记指导下去年刚种上的。”在葡萄架搭起的“绿色长廊”里,陈洪亮向记者介绍。
       回乡种植葡萄之前,陈洪亮在杭州经营一家挖掘机公司。为带领乡亲致富,五年前,他毅然放弃了30余万元的年收入,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返乡创业。当时,这一举动让很多亲朋不解: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做,为啥偏要回家种地?
       对此,陈洪亮算了一笔账:种植玉米、小麦,每年经济效益只有1000元/亩,但种植葡萄每年的经济效益近4万元,如果能种好、卖好,致富并不难。
       然而,尽管质量高、产量大,陈洪亮的葡萄却“丰产不丰收”:由于销路不畅,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葡萄卖不出去,损失五六万元。这一度让陈洪亮焦头烂额。
       “你尽管撸起袖子放心干,销路的问题我帮你解决。”陈洪亮仍清晰地记得王占栋对他的鼓励与支持。在王占栋看来,简单地找客户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让葡萄不愁卖,必须叫响名气。借助兖矿集团的平台资源,他搞起了网上直播和销售,绿色无公害的葡萄至此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这让葡萄卖上了好价钱,且供不应求:仅在记者采访期间,就有多个采购商前来洽谈。
       先富带后富,如今,这些葡萄不仅是陈洪亮的“摇钱树”,更成了村里贫困户的“脱贫果”。今年66岁的彭大娘,在葡萄基地打工每天收入50元。而在此之前,赋闲在家的她不仅没有经济来源,还待出了一身病。“现在每天来上班,钱挣到了,病也‘跑’啦!”彭大娘告诉记者,自己每月收入足够日常开销。
       据了解,目前已有50余村民在葡萄园上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贫困户。
       陈洪亮的葡萄园不仅帮助了村里人就业,还带来了示范效应。在他的带动下,彭大娘的儿子如今也放弃了玉米种植改种起了桃树。如今,在陈楼村,以玉米、小麦等低效益粮食作物作为单一农产品的局面正在改变。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为了让陈洪亮带领村民走稳致富路,王占栋又帮他协调土地近500亩,建起了用来种植百香果等高档水果的大棚,目前已建成8座。
       产业兴才能农村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之一。如今,陈楼村的土地“生了金”,老百姓心里也乐开了花:“跟着王书记干,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惠民生:幼有所教,老有所乐
      
贫困群众的物质难题逐渐得到了破解,但“精神贫困”这块短板,成为了村民脱贫的新阻碍。
在王占栋看来,扶贫要长效,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扶贫先扶智,孩子是农村发展的希望。为保证孩子阅读学习,王占栋利用扶贫资金为村子建起了书籍满屋的图书阅览室,村民尤其是孩子有了新的学习场所。
       受惠的不仅是孩子。74岁的独居老人马金文因患病常年吃药,生活异常贫困。王占栋走访时发现,老人居住的土房子三十几年没有维修,房顶破了好几个大洞。每逢阴雨天,往往是房外雨停了,房内还在滴水,多年来仅靠塑料薄膜遮掩勉强度日。老人的安全让王占栋很是担忧,他赶紧筹措资金,将房顶全部换成了彩钢瓦,消除了安全隐患。
       记者赶到马金文老人家里时,他刚送走前来为其改造厕所的工人。“搁以前,这种日子想也不敢想。”昔日为居住安全日日担忧的老人如今每天都乐呵呵。
       乐起来的并非马金文一位老人。王占栋利用危房改造政策,帮助类似情况的村民都住进了新房。精准帮扶也让陈楼村的贫困人口数大幅降低。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尔传告诉记者,在王占栋驻村之前,全村共有贫困户48户153人,经过一年的时间,目前上述数字已降为24户45人。
       在今天的陈楼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街到户。而在此前,村里是泥巴路,村民一走一个坑,遇到下雨更是苦不堪言,不仅外地车辆没人愿意来,就连村民用农用车运庄稼都是问题。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一环。为改善百姓居住环境,驻村一年多来,王占栋带领村民修路10余里。年久失修的危桥一直是村里的一大安全隐患,仅去年,王占栋就带领村民修缮桥梁7座。
       “修了路,建了桥,安了路灯,再也不用摸黑走路,日子越过越敞亮!”提起去年以来村里的变化,村民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农村人口绘出了美好蓝图。如今,王占栋与陈楼村致富带头人一起,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唤醒了群众“穷可治”的思想,激发出无限内生动力,趟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