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山东理工大学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2017-09-15 10:57:17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点击:
0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构建服务社会的长效工作机制,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推进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出现了像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一、以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校地战略合作模式和对接落实机制,着力推进服务社会体系建设
       学校加强校地合作的战略谋划和整体推进,不断健全完善校地共建与融合发展机制,深化与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构建协同、长效、务实的省市厅校共建工作落实机制,形成了固定合作机构、定期会商沟通、跟踪落实评估的良好工作机制,有力推进了校地之间的融合发展。学校2010年与烟台招远市联合成立了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硬件投入由招远市政府承担,并每年预算安排研究院。学校依托人才和科研优势,围绕招远市经济特别是工业产业发展需要,着重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攻关和高新技术项目,转化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为招远乃至半岛经济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研究院成立近7年来,双方设立的研究院创新基金项目,目前已经实施了30余项,推广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去年,学校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与淄博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的全方位对接,深入推进“九大工程”实施,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区域的全覆盖和服务领域的全方位。去年,双方共同设立了4类共106个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有效拉动淄博市科技创新投入3.7亿元,与淄博市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了256个合作项目,联合建立了山东省汽车悬架技术中心等10余个科研新平台。今年,学校又与淄博市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合作项目210个,推动产学研精准合作。校城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学校正在与潍坊市进行积极协商对接,拟设立潍坊研究院,展开科研工作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以着力解决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重点,优化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把着力解决企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突破口,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学校注重整合学校学科和人才资源,创建以研究机构为平台、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成果共享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初步建立起了成果研发、成果转化、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无缝衔接的学科产业发展链,初步实现了产学研用有机统一。学校注重完善多元投入、合作办学机制,加强与行业标杆性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学校注重将校企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明显。近5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设立了10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为358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500余项,与地方、企业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合同900余项,合同总额达2.30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比如,学校的高温固体物料余热利用研发项目团队研发的“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2012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在潍坊联兴、淄博联兴和青海联兴等推广应用,共新增产值9.2亿元,新增利税3.03亿元。特别是今年3月,学校毕玉遂教授与淄博正华助剂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发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获专利独占使用费高达5.2亿元,项目落户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创造了全国纪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以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为重点,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2017年年初,学校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共同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首批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6项相关文件制度。围绕科研管体体制改革,学校一是创新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股权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专利运营工作,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研绩效津贴、仪器设备费、科研发展基金等分配与使用办法,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建立学校、学院、课题组共同筹资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制度,充分发挥存量科研经费作用。二是推进学术评价和科研奖励改革。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建立科研工作分类评价机制。比如,在这次科研改革中,学校为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专门设置了“成果转化型教授”。加强科研资源和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制定有效科研指标清单,引导产出标志性成果,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和科研业绩考核办法,加大有效支撑学校发展的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比如,学校拟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经费降低至 3 %。
       为推动科研水平提升,学校还着力构建重大项目和标志成果培育机制。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着力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与国家级科技奖励、省部级一等奖、设立标志性成果培育基金,每年遴选10个左右的项目实施重点培育。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机制,提高申报数量、质量和成功率,大幅提升两类国家基金项目数量。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围绕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建立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组建高层次科研群体和科研平台,建立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的跨学院项目管理模式和PI管理机制,实现校内科研资源的融合与提升,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亮点。完善与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国际一流、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加大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发展研究院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下一步,学校将以此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重点在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新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努力形成改革试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做法,为全省科技创新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