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旅游区闻名遐迩,而与孟良崮同属蒙阴县的龙山村,8个大樱桃采摘园每年也吸引来不少游客。
龙山村位于旧寨乡东北7公里处,位置较为偏远,贫困曾是村里最大的难题。现如今,龙山村不仅通了路、修了桥、安了电,建起了樱桃采摘园,还成立了农科驿站、互联网电商平台,曾经落后闭塞的小山村,逐渐“美”了起来、“富”了起来、“潮”了起来。
龙山村是如何走出贫困的?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修桥铺路通水电,村子美起来
1996年,时年33岁的龚安国当选龙山村村委会主任。龙山村的脱贫致富路也正是从此时拉开了帷幕。
当选村委会主任后,龚安国根据村情实际,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全体村民的集体劳动,龙山村路通了,桥修了,电安了,吃水有了,村民看到了发展希望,龚安国的能力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2002年换届选举,大家一致推选龚安国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直至今天。
而在当时,龙山村村容村貌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地处贫困山区,村民思路跟不上发展需求,龙山村依然被贫困问题困扰:全村共有150户50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8户169人,一半群众还处在贫困边缘。看到这些情况,龚安国心急如焚。
他深入村里的角角落落,山上山下走了几十遍,针对每一个贫困户,细心研究,为每家每户制定出脱贫措施。调查完成,龚安国立即召开两委会、党员会、全体村民大会,研究探讨脱贫对策。此时,脱贫攻坚的整体框架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成型。
小樱桃托起大产业,日子富起来
“龙山村太需要发展了,农业产业结构太需要调整了。”
2009年,龚安国看准了大樱桃的市场前景,打算带领群众一起发展大樱桃产业。然而,一向以栽植蜜桃为主的村民却接受不了这一理念。
面对村民的犹豫,龚安国身先士卒,率先种起了大樱桃。经过漫长的6年,大樱桃终于在2015年进入了盛产期,迎来了硕果累累的一天。大樱桃一上市,就以12元一斤的价格被抢购一空。面对4万元的年收入,村民终于明白了龚安国的良苦用心,纷纷要求一起发展。为提高大樱桃的产量及品质,龚安国带领群众先后去山东农业大学,临朐、沂源大樱桃基地取经。
热情高涨的老百姓,让龚安国看到了希望,但随之而来的难题又让他焦虑:发展大樱桃项目,资金哪里来?仅靠群众的自有资金不过杯水车薪,更谈不上长远发展。
2015年春天,这一难题得到解决——省科技厅的领导来了,不仅带来了帮助群众发展的资金,还带来了大樱桃的种植技术。一场脱贫攻坚战在龙山村悄然打响。地,是群众自发拿出来的;路,是群众不分昼夜修出来的。龚安国累瘦了、晒黑了,终于找到了一条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
为更好地发展大樱桃项目,龚安国联合12户成立了“兴国果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纳入社的贫困户由原来的12户发展到了73户。两年来,为选择优质苗木,龚安国带领群众跑遍了省内所有的苗木基地,找到了最适合龙山的大樱桃品种。利用部分耕地和山岭,全村种植大樱桃250余亩。
互联网+科技扶贫,村子“潮”起来
有了大樱桃资源,龚安国又开拓思路,顺应时代旅游需求,瞄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在龙山村建设大樱桃采摘园10余个,标准化大樱桃采摘园8个。通过樱桃采摘,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带动全村73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受益于此,龚安国及龙山村村民逐渐意识到了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
在龚安国的带领下,龙山村投资15万元成立了农科驿站,彻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龚安国共邀请省科技厅、山农大的专家来讲课10次。
不仅如此,村里还建成了徐敏举科技讲堂,为村民讲解种植技术、破解生产难题;建立“互联网+”网络电商平台,与省科技厅云平台实现了对接,利用云平台开展网上技术培训、果业动态传播、专题报道,学习果业最前沿的种植技术,解决了果农的技术难题。利用网络平台,12户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樱桃及其他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农产品销售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售价,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勤恳实干、创新奉献,龚安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孟良崮脱贫战役”突击手的绚丽风采!(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