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烟台“蓝区”建设的“能量源”

2009-10-28 17:39:07   作者:记者 周传虎 特约记者 曲华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玲瑜向记者介绍海岸带所3年来的建设情况

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江波接受采访

  经过2天的休整,记者来到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记者科技行”活动的第四站——烟台。烟台全市海岸线长909公里,境内大小63个岛屿像一颗颗灿烂的珍珠镶嵌在大海之中。作为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烟台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70多种海珍品。据考证,早在7000年前,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史前人类——白石人就开始在这里以海上捕捞为生。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也占据重要地位。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芝罘湾就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唐朝时期,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的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的海口,蓬莱水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程。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也由这里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由此,烟台被誉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重奖”保障海洋科技创新“软环境”


  近年来,烟台市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海洋科技创新“软环境”。烟台市政府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省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贴息;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巨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转化资金扶持;烟台市科技进步最高奖奖金为20万元,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6万元、2万元和1万元,并对获得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较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5万元资金支持;对列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200万元的配套补助,对列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20万元的配套补助;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5万元奖励;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每件资助3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最高资助8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最高资助500元;向国外及港澳地区申请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后,每件每个国家(地区)资助20000元;市级财政建立了2000万元的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对列入烟台市科技自主创新“双十”示范典型的企业或基地,给予50—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自今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来,烟台市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有关县市区政府(管委)、部分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暨三校两分院烟台高新技术成果发布洽谈会”,发布了“烟台市重点高新技术发展及蓝色经济区建设对科技的需求”;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举办科技活动周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科技创新事业,使科技创新成为建设烟台蓝色经济区的“能量源”。


院企合作共筑“蓝色”研发平台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6月。3年多来,先后承担国家及地方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科研经费4200多万元,申请发明专利33项。副所长高玲瑜告诉记者:“几年来,海岸带所不断围绕在海岸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科技需求,瞄准海岸带研究的世界科技前沿,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海岸带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科技理论体系和关键应用技术,推动海岸带科技的成果转化和知识传播,培养造就高层次的海岸带科技人才。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大院的品牌,积极服务地方需求,让我们的科研人员积极对接产业,把我们的实验室建到企业去,同时也让企业的实验室建到我们所里来。通过院企合作,使我们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迅速转化。”
  据了解,建所以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先后与烟台大学共建了“海岸带环境化学实验室”,并获得了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与滨州学院共建了“滨海湿地研究基地”,为参与区域高效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区域合作平台;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申请发明专利12项,合作完成的“陆海一号”富硒胶原蛋白-菊粉胶囊已经投产推广。为突破烟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对长岛和牟平两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现场考察之后,提出了“烟台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项目,重点解决海洋渔业、海岸带生态防护等科技支撑问题。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苗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及保税仓储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建有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海藻遗传育种中心等研发平台,在海带培育、加工、种质保存等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开发的“901”海带居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东方2号”杂交海带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农业部水产良种和原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的海带杂交品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配子体克隆技术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依靠自身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带种质保存技术,致力于建设国内外一流的海带种质库。多年来,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了海洋科技示范实验基地和海珍品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实验室,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鲁东大学共建了海岸带生物资源实验室和微藻开发中心、海岸带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中心,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共建了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
  位于烟台开发区大季家山后陈家村北的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大菱鲆国家级水产良种场。该公司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水产养殖中,并建立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和“南北调动,室内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北方的优质海水鱼类养殖迅速向南方沿海发展。其承担的“大菱鲆苗种生产技术研究”、“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目前在研国家863项目有“海水养殖种苗培育与技术标准的平台技术”、“工厂化大菱鲆养殖的疾病综合控制技术”、“促生、抗逆、防治病虫多功能生化、生物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等。公司总经理曲江波向记者介绍:“为了改善大菱鲆的生长速度、抗病等性状,改变目前国内大菱鲆养殖近亲杂交的情况,我们专门从英、法等国引进了四条嫁系。2006年多宝鱼事件的时候,上海那边禁止我们山东的水产品进入,但是上海是我们很大的一块市场。当时,我们公司与上海方面进行沟通,要求单独给我们的产品进行检测。经检测,天源的产品是合格的。那个时侯,受多宝鱼事件影响,一般的大菱鲆市场价也就卖到8-10元一斤,而我们的蓬莱阁牌大菱鲆能卖到55元一斤。”
  目前,烟台市拥有国家级研究所1家、省部级研究所9家、市属研究所21家,另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3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处。这些科研机构已经成为烟台蓝色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科技规划大展“蓝色”宏图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科技部刚刚公布了2009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烟台市有3个项目入选,其中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海洋低值水产品蛋白质高效利用技术转化与示范”项目是山东省2009年度唯一一个国家农转资金项目。此前,天源水产的“海洋渔业与滩涂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东方海洋的“海珍品营养保持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相继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根据“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科技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初稿)》,在未来的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烟台蓝色经济区的“能量源”。他们计划实施海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科技工程、海岸带环境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技工程、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科技工程和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等5个科技工程;建设海水养殖及与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东方葡萄酒产业基地、船舶修造与配件制造基地、特种新材料生产基地和海洋能源开发基地等5个特色基地;突破海水养殖优良种质培育技术、海水养殖病害的监控预警与防治技术、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现代化设施渔业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矿产开采技术、海洋生物化工技术等10大技术重点;强化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要力量的服务创新体系等3个创新体系;重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健全领导体制、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贯彻落实现有科技政策等6个保障措施。
    在烟台,一幅海洋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共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的壮美“蓝”图正向我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