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科技创新铸就产业发展新内核

2016-11-29 22:24:27   作者:盛文静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
0

   1120日,寿光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启动。作为省内首家获得政府批复的品种权交易平台,旨在打造以果菜品种权交易为特色、逐步扩大到所有植物品种权交易的先行先试交易服务平台。该平台启动是寿光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
    2016,寿光市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构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一揽子工程,打造完备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构筑起产业发展的新内核。
 
立足优势产业
努力实现“强者恒强”
    为扩大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寿光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科技化。
    蔬菜生产技术推陈出新。2016年,寿光在全市推开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的“两改”工作,逐步实现了温室大棚更新换代,由原来的“土棚子”发展成为长200多米、宽30多米,高度9米以上,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的第七代大棚。与新式大棚相匹配的是种植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寿光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进行技术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以及立体栽培、椰糠栽培等30多种种植模式。同时,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农民在家里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远程控制,实现了蔬菜生产的智能化。以“中以示范水城市”项目带动,推动水肥一体化、微喷滴管等新技术,节水节肥50%
    蔬菜种业研发异军突起。寿光市投资3亿元,建设了占地138亩的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吸引中国农科院、天津德瑞特等6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同时,培强壮大了蔬菜种业集团、潍科种业等12家本土“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全市已建在建研发中心13家,通过审定鉴定的蔬菜新品种46个,加快了中国蔬菜种业产权的自主化进程,全力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搭建创新平台
扶持企业当“主角”
    全力实施了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工程,打造驱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力引擎。
    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并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寿光市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奖励基金,一次性发放465万元对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科技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扶持奖励,涉及企业53家,最高奖励100多万元。
    同时,不断强化项目引领作用,大大提升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近5年来,寿光共争取到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省级项目75项,争取上级无偿科技经费1.1亿元,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特别重大项目、省自主创新专项等国家、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10多项,推动了新型环保电源、设施蔬菜高效栽培、生物基琥珀酸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寿光共建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其中卤水精细化工和设施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级联盟;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科技部备案的星创天地3家;潍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其中省级12家;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其中软件园为国家级孵化器1家。
 
强化人才建设
挖掘创新的“不竭源泉”
    近年来,寿光市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创新的优先位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百计划”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引进技术、人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挖掘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以亲情引才,实施桑梓人才计划和英才回归计划,先后在北京、济南等地举办5次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42项。以平台聚才,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等12家“国字号”平台、13家院士工作站、178家省市级创新平台,成为集聚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从院所借才,以选聘的两批18名科技镇长为纽带,引进领军人才16名、技术项目26项;依托兴办的潍坊科技学院引进种业研发博士18名;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寿光市还组织开展了技术对接、成果发布、行业年会等活动,发布科技成果近千个,签订合作协议300余项,联合共建合作平台70多个;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1人,潍坊市“鸢都学者”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寿光市“双百计划”高层次人才100人。
    通过人才驱动,寿光市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近5年来,共获得潍坊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3项。富康制药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奥美拉唑系列产品产业化与国际化的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创新为寿光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近年来,在传统蔬菜产业、海洋精细化工等基础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生物与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成为全国三大集群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71%,高出全省8个百分点。(通讯员  盛文静)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