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的淄川路径

——十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综述
2017-07-25 15:16:35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7月18日—19日,“第十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如期举行。本届活动由淄博市科技局和淄川区政府主办,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支持。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宣布活动开幕,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于智勇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授牌,淄博市、淄川区领导王树槐、王可杰、刘东军、闫桂新等出席开幕式。


       相较之前九届,参与本届活动的院士专家规模更大、人数更多。主办方介绍,本届活动共有来自国内87家高校院所的315名专家教授和来自5个国家的10名外国专家参加。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李洪钟、刘维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束怀瑞、刘尚合、蹇锡高,俄罗斯国际工程院院士李砚耕等参加。活动两天时间内,与会专家和院校分别参加了成果推介、论坛报告、技术对接、项目签约等活动,为淄川区经济及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本次活动共有包括3项院士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内共58项科技成果项目成功签约。
       从2008年举办首届开始,百名专家行活动在淄川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十年磨一剑,“百名专家行”活动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合作桥梁,畅通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有力推动淄川区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突 围——
一场面向未来的赶考

▼————
       淄川,古称般阳,一座位于齐鲁大地中部的小城,其工业拥有百年历史,曾依托资源发展传统工业闻名全国,却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因资源接近枯竭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资源枯竭了,资源型产业怎么办?淄川未来发展靠什么?如何把传统产业转化为新兴战略产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2008年,淄川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引导企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

       记者近日抵达淄博新空间陶瓷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负责人刚刚送走了一批从外地赶来参观的客户。
       客户考察的是这家公司与咸阳陶瓷设计研究院合作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陶瓷砖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该项目较之传统的湿法制备工艺热能可降低能耗80%以上,节约电耗35%以上,同时还节省大量的人工。这个项目令人怦然心动,很多客户表示“很感兴趣”。
       作为一家传统的建陶企业,新空间陶瓷近年来一度遭遇发展困境。随着建陶行业产能调整及环保形势的严峻,一批建陶企业面临关停。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空间陶瓷未雨绸缪,主动作为,把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我们的干法制粉技术,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淄博乐陶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对这一技术进行推广,下一步,将进行技术和生产线的配套输出,新空间陶瓷未来的发展重点也将放在这上面。”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在淄川,与新空间陶瓷一样提前布局、主动转型的企业还有很多,比如淄博市淄川鑫冠陶瓷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韩桂云介绍说:“企业在2012年遭遇了困境,那段时间我真的寝食难安。”韩桂云把转型“突围”的目标锁定在了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精密金属装备制造行业。
       韩桂云联系上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邹广田,几经探讨,双方一拍即合,山东国岳金刚石制品有限公司由此诞生。2013年,山东省国岳金刚石制品院士工作站成立,“国岳公司”如虎添翼。
       众多企业成功实现突围转型,“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功不可没。
       本世纪初,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的困境,淄川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把高校专家请进来,把先进技术成果引进来,把淄川发展的动力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引导企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008年,第一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开幕,首战告捷:吸引了近80所院校、220名专家来到淄川,其中还包括3名院士。
       从2008年至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年年有新意,年年有新招,年年有硕果,先后已有770多家(次)高校院所、97名(次)两院院士、2900多名专家参加,签订合作项目45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00余项。
       “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加快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淄川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淄川区区长闫桂新介绍。
       成立于2007年的山东雷帕得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伴随“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成长起来的企业。“通过专家行活动,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和项目,这成为雷帕得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司董事长王金珂说。
       到今天,雷帕得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汽车悬架钢板弹簧、稳定杆等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股份企业,成为中国重汽集团、中国一汽集团的主供方,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车产品指定供应商。
       春风不使一木枯。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也从专家行活动中获益颇丰。总经理贾元平介绍,活动举办十年来,该公司每年都跟随科技局带着技术需求到全国各地的高校、院所进行对接。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还研发出多项全国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多次填补国内空白。
       “只有让企业切切实实获益,专家行活动才会受到重视,才有吸引力,才会有更多的企业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这是“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一直坚持的一个理念。从每年年初的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寻找技术成果,组织开展对接,到下半年跟踪企业与专家合作项目的落实……可以说,“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已经贯穿科技局工作的始终,成为一场“永远都不落幕”的产学研合作“大戏”。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专家行活动形式在不断创新。比如,考虑到天气炎热的因素,为方便专家前来淄川而将举办时间调整;为了让活动更有实效,开幕式从露天改为室内举行,并增加成果展示内容;为了让对接更加精准,成果推介会从“大课堂”到分领域举行……细节决定成败,每一项调整都是为了让专家行活动更具实效,为企校双方搭建一个更有实际意义的、能够开展精准对接的平台。
       同时,专家行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2012年,淄川启动了“百家企业院校行”活动,让企业走进院校,开阔眼界,寻找成果。2016年,启动“百名博士企业行”活动,帮企业引进人才解决技术难题。具有淄川特色的“三百三行”活动,构建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重点解决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的完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在淄川,专家的智力成果会被最终孵化成现实的产品,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脱颖而出。
       很多专家感慨道:淄川真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 

 





 


 

——蜕 变——
调旧育新开启加速度

▼————
       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淄川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围战”。“突围”之后,一批又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诞生了,科技与创新,成为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车轮”。
       在今天,淄川的每一家企业都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和项目,都有自己的“王牌”和“拳头产品”。如果有哪一家企业没有与知名专家或者院士合作,说起来就是一件“丢脸”的事。
————▲

       “菌种在国外基地出菇量不稳定的原因已经找到,是受到了运输过程中保温问题的影响,温度低了菌种容易冻伤,高了容易途中出菇……”记者在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恰好遇到了正从济南赶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山东省农科院任鹏飞博士,任博士对七河生物总经理苏建昌这样说。
       这样的场景,是淄川众多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七河生物成立于2000年,从一个蘑菇大棚起家,发展至今已成为集食用菌研发、生产、示范、推广、加工、销售、出口业务于一体的科技型、国际性农业集团,在美、韩、日等建立了8个子公司和9个生产基地。
       对于一家农业企业来说,这样的发展速度来之不易。“七河生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坚信在生产经营同质化的农产品行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走的更快、更远,而淄川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苏建昌介绍说,通过专家行活动,七河生物与山东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合作。
       还有一批像七河生物一样的企业,通过这一平台,与院校、专家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这一点,通过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截至2016年底,淄川区政府先后与12所大学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聘请9名科技副区长、18名“两院”院士为淄川区科学发展顾问,全区已有3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依托关系,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
       淄川全区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2家,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96个,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1家。这样的成绩,在国内同行中是一个奇迹。
       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在淄川已经形成了“四种模式”。从此种意义上说,这是淄川新技术产业兴起的“第一个收获期”:
       一是以重山集团为代表的引进高校实验室成果在企业进行中试研发的模式。二是以佳能石化机械为代表的引进高校成熟技术直接进行产业化的模式。三是以凯盛新材料、金城医药为代表的企业委托高校院所进行研发的模式。四是以鲁维制药为代表的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及早介入高校实验室研发的模式。
       10年耕耘果满枝。“四种模式”机动灵活,合作形式不拘一格,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合作,而是将合作延伸到了整个创新链、产业链,两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与重山集团合作的天津大学教授白鹏,对此感同身受。白鹏与重山集团合作已有7年。2011年,重山集团与以白鹏为首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山东中硼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套年产5吨硼-10同位素和20吨副产品硼-11同位素的工业生产装置。
       合作之初,这一技术尚未通过中试。认识到科技创新重要性,毅然从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山集团董事长李学出资2500万元买下这一技术,随后在企业开展中试。
       这一合作,还让重山集团有了“意外之喜”:依托硼同位素技术,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引进天津之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电新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12.5亿元,投产后可生产45个同位素系列产品,将彻底打破我国主要电子特气材料长期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年销售收入可达到32亿元。
       同样以大魄力、大手笔引进新技术项目,推动转型升级的企业在淄川还有还多。山东维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梁介绍说,公司在创业之初就瞄准高精尖,投资引进了4项国际发明专利,一举攻克粉煤灰综合利用制造新型建材产品的难题。2014年8月6日,全球第一片粉煤灰制节能环保高科技瓷砖在维统科技诞生并实现量产,被业内誉为“开启了陶瓷行业变废为宝的新纪元”。
       在今年的第十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上,维统又与澳大利亚新材料专家、教授亚历山大·科索签订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建材产品”深度开发协议,产学研合作的触角伸到了国外。
       袁国梁旗下的山东电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防静电陶瓷砖应用于航天、航空、金融等领域。目前,已在“神舟七号”控制装配中心、“辽宁号”航空母舰基地、青岛地铁、深圳地铁等100多项重点工程和科研机构广泛应用。
       凭借传统陶瓷企业起家的袁国梁对科技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他说:“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如果没有创新,一个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淄川转型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精彩之处:调旧育新。
       近日,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山东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具有淄川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正契合了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在创新驱动下,2016年淄川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1.7:61.8:36.5调整为1.4:56:42.6,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88家,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保持30%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8年的18.1%上升为2016年的26.2%……调旧育新的效果正在显现。
       事实上,“专家淄川行”已经成为一块神奇的酵素,一批批科技型小微企业不断地被孵化出来,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占尽风光。
       山东林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董事长吕林2016年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该公司突破了无机材料中压精滤和封闭式防溶出技术、多次循环自动洗涤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将国内纳米级氢氧化铝的产品指标提高至美国铝业公司产品指标水准,2016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万元。
       位于淄川区高创中心的山东镭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注于激光智能化应用的新型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激光智能化应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于2015年成立,同年在第二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中荣获第三名,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在此项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
       这个名单,可以列的很长。每一个名字,都是淄川科技引领走向辉煌一个硕大无比的脚印。
       有人说,淄川的新财富故事,淄川的新财富传奇,是走出来的。这话不假。事实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不仅立足国内,还具有世界眼光,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今年,第十届增加了“外国专家淄川行”,邀请5个国家10名外国专家参加活动,帮企业对接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这不是新动作,而是一种延续。因为,此前已经有多名外籍专家与区内企业开展了合作,比如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与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专家Arno Roehringer的合作等。
       外国专家的加入,让企业有了与行业内世界领先技术资源接触的平台,也为企业带来了“世界级”的创新眼光。未来,“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将引进更多外国专家,让更多企业受益。
       这是一个超实惠的“礼包”,谁打开谁受益。


 

——舞 台——
让梦想从这里起飞

▼————
       今天的淄川,已经走出了一条以“百名专家淄川行”系列活动为品牌,以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等为支撑,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特色路径,一个“现代化新淄川”正呈现在人们眼前。
————▲

       在今天,淄川新兴产业发展可谓如火如荼。红火的势头,离不开政府搭建的各种舞台。
       “现在我们的公司规模扩大了,需要更多设备和更广阔的场地,这里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了,我们正在准备搬迁至中一产业园(淄博中一先进制造产业城)。”山东镭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景川说。
       成立于2015年1月的山东镭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彩色陶瓷激光打标机生产研发,当年10月从沿街商铺搬入淄川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彩色激光陶瓷打标工艺、设备生产能力的企业,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并成功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淄川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公翠娟说,在淄川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像镭泽这样成功孵化、成长的项目、企业远不止一两个。近年来,淄川区先后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一·淄博先进制造产业城、功力创新谷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催生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打造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淄川区政府着力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淄川区投资1.7亿元,建成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心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孵化面积4.2万平方米,配备有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展示中心等管理服务设施,入驻单位可享受房租、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目前中心已实现满负荷运转,并于2015年成为山东省首批众创空间。此外,以淄川区高创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功力创新谷、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中国(淄博)陶瓷总部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园区建设方面,淄川区建立起以园区为核心载体的发展支撑平台,加快“一体两翼”工业布局优化,以淄川经济开发区作为主体,按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标准定位规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昆仑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罗村、双杨新材料产业园为“两翼”,园区建设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与一般众创空间不同的是,淄川区的高创中心引来的不只是企业创新创业者,还吸纳了钢铁研究院、青岛大学淄川精细高分子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院所资源入驻。对于正处于孵化、成长阶段,需要科研、技术支持的创新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
       如果说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功力创新谷等是淄川区招才引智、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服务平台,那么,搭建齐鲁云商电商平台、水泥资源交易监管互联网平台、石灰石资源交易互联网监管平台则是淄川区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举措。
       “我们搭建齐鲁云商电商平台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宗物资交易能像买菜一样方便。”山东齐鲁云商物资交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齐鲁云商电商平台致力于构建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宗物资交易生态圈,涵盖各类大宗物资生产、供应、销售、运输、仓储及需求,为用户提供交易运营、仓储物流、信息资讯、数据技术、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性服务。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去产能力度,着力打造全国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的示范点,淄川区还联合当地7家水泥企业与7家石灰石矿山企业共同建设了水泥运输、交易联合监管平台与石灰石开采、交易联合监管平台,在对矿山开采加强监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产能布局,消除了产能过剩,提高了生产集中度,加快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步伐。
       搭建平台促双创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淄川,传统的产业结构格局正在不断优化,新的良性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一大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企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凭借科技创新,站在了国内外技术的前沿,更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
       继续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驱动产业技术升级,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今天的淄川,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记者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