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专利”转化收益80%归科研团队
本报讯(记者 刘梅梅 通讯员 葛文庆)4月10日,记者从淄博市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由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世界上首次发现并设计合成的科研成果“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被淄博市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5亿元人民币买断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首付4100万元已经到账。据悉,该项成果转化的80%收益将归研发团队所有。
发布会上,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介绍了项目的研发背景。他说,长期以来,全球聚氨酯产业一直沿用物理发泡剂技术,虽然发达国家已研发出第4代产品,但依然未能解决破坏臭氧层、造成温室效应的难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含氯氟元素物理发泡剂的替代品。毕玉遂教授的科研团队历经13年,于2011年发明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这一科研成果的问世,彻底摘掉了套在“聚氨酯产业破坏臭氧层”的“紧箍咒”,为产业发展找到了新出路。
“这是目前除水以外,唯一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有机化合物,不仅绿色环保,而且成本更低。”毕玉遂说。
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连中介绍,该公司规划投资6.7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通过实施成果产业化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力争在淄博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培育我国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科研开发生产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聚氨酯产业绿色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吕传毅说,多年来,山理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靶向服务”最大限度地为科研人才创新创造条件,该项目就是山理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典型。
今年2月24日,省科技厅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山理工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为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示范和样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吕传毅表示,省科技厅将山理工确定为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是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肯定。下一步,山理工将加快推动与政府、企业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学校相关院系与大企业建立创新研究院,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布局学校科研方向和重点课题;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支持根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服务。同时,将探索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方式,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先期开展试点,调动科研人员研发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
吕传毅表示,为全面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该项成果转化的80%收益将归科研团队所有,让科研团队最大程度获益。
据悉,该成果是近几十年来化学化工学科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发明中涉及一大类新的化学物质和相关反应,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类能和异氰酸酯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用于聚氨酯化学发泡的有机化合物。该发泡剂可用于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发泡,可适用聚氨酯软质、硬质、半硬质发泡。如床垫、沙发、冰箱、冷库、供热管道、建筑屋顶等,既清洁环保又可降低能源消耗。该项目实施产业化后,预计每年可创造百亿产值,涉及上下游产业上万亿产值,经济价值巨大。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外墙保温和板材生产,在其它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试验也已全面展开。
下一篇: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相关新闻
- 科技人员可享受成果转化超七成收益 (2017-12-05)
- 科研人员热议我省科研资金管理新规 (2017-03-21)
- 我省科研院所改革有序推进 (2017-04-14)
-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2017-06-06)
- 科研人员热议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