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在中石化西北油田,由东营泰尔石油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钻井液技术服务的YJ2-12井,用78天20小时钻完7210 m井深,创国内陆上7000 m深井钻井周期最短纪录。然而,很难想象,泰尔石油这家坐落在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技术大拿”公司当时仅有20多名员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微企业。
2015年12月,国内首创3000HP智能一体化沙漠快移钻机在东营下线,随后交付给全球著名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这一钻机由科瑞集团自主研制。这家在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如今已在美国休斯敦、新加坡、北京、上海、东营等地设立了16个技术研究中心(院),手里掌握着业内最先进的技术。
2015年,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开发的HDPE/EXPE内衬抗磨抗腐油管获得了中石化科技进步奖,目前,该产品已进入规模化生产,深受市场好评。这家公司同样坐落于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完善的科研体系,目前产品销往国内各大油田,并出口北美、中亚、中东、非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
……
在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访期间,记者听到了诸多令人惊喜的案例,这些案例的主角皆是区内规模并不太大的企业。那么这些企业又是如何做到屡创国内乃至世界纪录的呢?东营高新区又是如何助推这些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呢?
记者调查发现,在东营高新区,与泰尔石油、科瑞、胜机石油等类似的企业较为普遍,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规模并不大,但就技术而言却堪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这与高新区近年来的发展思路有关——变原材料输出为产品输出、变低端产品为高端产品、变开发区制造为开发区创造、智造,大力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以高端科技实现工业经济的脱胎换骨。
注重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提升
变“制造”为“创造”,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力量。
近年来,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投入力度,从搭建科研平台,优化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企业科技研发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6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54.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7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76亿元,占比47.3%。
从更能凸显企业研发实力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来看,2014年,园区企业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2%,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达到1.63%。
据介绍,目前高新区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有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29家,市级研发机构33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专利1500多项、省级名牌产品12件,国家(省)首套台产品9个,有10家企业参与了100余个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上文所述的泰尔石油技术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却拥有10多项国家专利,成为业内“技术大拿”。日前,这家公司承接了摩洛哥一口预探井的技术保障业务。由于这口井所在地不仅地形地质复杂,而且缺乏相应资料,只能边钻探边研究。泰尔石油根据现场的钻探观察和先进的经验,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可循环泡沫钻井液技术”进行了保障,使钻井顺利钻过500米红泥岩,取得了火成岩低压地层出油的重大突破,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自主地位,近年来,高新区还不断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了高新区内企业研发生产实践与院所综合智力资源更好的结合。
据了解,高新区开展的企业与高校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教学实践基地。目前,科瑞集团、胜机石油、德仕等3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中科院、西安摩尔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另一种合作模式是建设专门的科技研发机构。以科瑞集团为例,这家企业秉持“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走市场需求引导科技研发之路,致力于打造以技术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立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在美国休斯敦、新加坡、北京、上海、东营等地设立了16个技术研究中心(院),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开发方案和技术解决方案。
其中,科瑞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合作,在北京建立了具有国际一流的“卡尔加里大学非常规油气研发中心”;此外还分别在美国休斯敦和新加坡成立了“休斯敦石油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加坡井口设备技术研发中心”,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展科研创新。
对科技和创新执着的追求让科瑞走在了业内的前列。科瑞集团总工程师刘华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科瑞具有世界领先技术达到200余项,科技成果1500多项,国家专利1000多项,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80%,整体数量在国内石油装备和服务行业已处于顶尖水平。
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高新区内一家以油服业务为主的企业,从成立之始就注重科研和创新,精心打造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该公司常务副总孙双春介绍,目前,该公司已成立了山东采油生产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胜利油田节能技术研究中心、东营市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和南京自动化技术研发中心五大研发平台,为公司致力成为“国内知名的油田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才不断集聚,创新蔚然成风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力量。近年来,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引才引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此外,还积极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人才在高新区内尽展所长。
“在人才方面,高新区实行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齐步走的战略,依托服务平台,打造人才服务阵地,在全区逐渐形成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东营高新区杨成武副书记介绍,目前高新区从业人员2万余人,专兼职国内外技术人员8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7人,硕士学位的600多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到87%。
为了更好的配合企业的发展,推动各产业的发展,高新区在引才方面重点引进三类专业人才,即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的技术型人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目前,累计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36人,科瑞集团等企业先后引进德美印等国际专家13人。这些人才已成为高新区各主要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高新区还注重对自有人才的培养。杨成武介绍,高新区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一方面用于人才工作机构日常的办公经费,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引进、激励人才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第五届石油装备职业技能大赛上,高新区拿出5万元专项资金,重奖比赛中涌现出的创新人才和“金牌蓝领”。据介绍,自2012年起,高新区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次全区规模的石油装备职业技能比赛。
此外,高新区还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培养人才,组织成立了东营石油产业高新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内部每年开展1000多次人才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数以千计的本土人才迅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在高新区的带动和引领下,重视人才、重奖创新在区内各企业蔚然成风。记者在科瑞集团采访时获悉,该集团将2016年定为企业的“创新元年”,并拿出资金重奖科研人才和生产线上的创新成果,有的科研人员获奖超过十万元,而生产线上的工人有的因一项小的创新行为,也被重奖5000元。
下一篇:打造优良环境 助力创新创业
相关新闻
- 山东省科技厅、卫计委、食药监局联合调研中医药科技创新 (2017-03-21)
- “十三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将实现“走在前列” (2017-04-01)
- 山东推行科技创新券让小微企业再次减负 (2017-04-07)
-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我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2017-05-12)
- 中青年科技人员逐渐成科技创新生力军 (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