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建设全面启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建设加快推进,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模式获得科技部高度评价;盛瑞传动8AT变速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浪潮集团天梭M13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10大方面、49项“一揽子”创新举措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记者从1月20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山东科技工作亮点纷呈。
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在会上指出,2016年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了十三五科技创新良好开局。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
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山东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意见》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实地调研评估,标志着创新型省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12个配套文件,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科技管理机制、科技金融体制、成果转化机制、科研院所管理体制等改革破冰启动,平台建设、科技立项、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等服务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高地建设支撑“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实施。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创新高地建设,为蓝黄两区发展提供技术、产业、平台支撑,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济南、青岛两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双核”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济南、青岛、烟台、济宁4个试点城市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突出自身优势特色,创新思路、理念和模式,探索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推进政府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全省各级科技部门全面落实 “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总体要求,主动调整职能设置。截至目前省科技厅行政权力事项由80项精简到47项,压缩了41%,行政审批事项由11项减少到1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放管服”改革第三方评价为优秀。
不断深化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活力全面迸发
着力推进“深水区”改革攻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从构建改革管理新体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人才支持、加强科技服务等10个方面,制定了49项“一揽子”创新举措。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从单独领域向全面综合施策的转变。
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企业科技创新普惠性支持政策,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企业给予研发经费后补助,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吸引社会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推动后补助、奖励、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跟进等方式对企业予以支持,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强化创新激励引导,创新活力得到释放。在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开展深化科技改革试点,加快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省编办等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支持科研院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减少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从编制人事管理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七个方面赋予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有效激发起院所科技创新活力。
培育科技创新高地
为“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提供科技支持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支撑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创区战略定位,积极探索改革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实施自创区“名片产业”培育计划,系统布局各区域主导产业。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农业科技引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现代农业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耐盐品种基因组学研究及分子育种平台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建设。生物技术、现代种业、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制造等重大科技产业化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安谷5415、一代杂交青蒿试验成功,生物基长链二元酸、乳铁蛋白、杂化膜成果实现产业化,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起步发展。依托黄三角农高区,全省农业科技园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快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园区体系,科技部对此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已向全国推介我省的创新做法。
助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集中的优势,推动中国科学院建设山东中科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中科院科技资源与我省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深度合作,提升我省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省会城市圈内的企业组建3D科技、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带动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服务平台。
强化重大技术创新突破
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逐步增强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得到巩固。进一步夯实了全省基础研究的根基,以省基金为核心的人才成长培育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启动实施了企业先导技术联合基金,在海洋、橡胶、新材料、转化医学等领域开展前沿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我省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设立前瞻性科研基金,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开展自主研发提供稳定支持。与国家基金委、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建立联合基金,着力推动省属科研单位、高校开展基础研发。2016年,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602项、资助经费6.9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精准设计技术攻关重点,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盛瑞传动自主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首款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推动我国变速箱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浪潮集团成功研发新一代关键应用主机—天梭M13,在高端服务器领域取得又一重大技术突破,使我国成为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最高端主机核心技术的国家;能源重装集团联合研发的半导体直接输出激光器实现最大输出功率6000W,成功打破国外对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技术垄断。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有力地提升了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生态农业技术实现新突破。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立起盐碱地绿色开发技术模式,10万多亩盐碱地改良成“吨粮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制定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和高产高效技术规范,高产攻关田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06.03公斤、900多公斤,为我省粮食“十三连增”做出重要贡献。与中科院联合实施的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一大批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开发应用。研发推广了“藻、贝、参、鱼”的生态循环、立体养殖技术模式,显著改善了养殖区海洋生态环境;开展了主要设施蔬菜绿色安全种植及保鲜技术集成与示范,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蔬菜增收20-30%;生猪生态高值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了生态高值化生猪养殖体系,生猪养殖重金属排放量降低30%。
实施科技惠民工程,社会民生事业深入开展。坚持面向基层,面向民生,扎实推进科技惠民。围绕健康惠民,实施中医精方工程,初步掌握了中药成分和药物靶点信息,实现了中医药关键技术突破;围绕环境惠民,突破了一批环境保护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示范,实现了再利用、零污染、惠农民;开展了“利用氧化-生物双降解”技术研究,有效解决农膜施用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填补我国技术空白;支持泉林纸业开展循环经济关键节点技术研究,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水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实现制浆黑液制造有机肥料增值处理新途径。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强。在全国率先开展百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首批筛选的15个技术水平先进、权利状态稳定、市场收益高的关键核心专利群进行重点培育。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全省国家级培育企业达到418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37219件和9852件,占全省比重达到49.9%和55.3%,同比增长6%和27.6%。
知识产权运用不断强化。出台了《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着力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青岛崂山区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新建潍坊高新区、烟台经开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利用大数据开展专利价值度深度分析,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7个、试点城市14个,知识产权联盟18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优化。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制定了试点建设方案,建立省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27个省直部门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实施,构建的省、市、县、园区一体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全年全省共受理专利纠纷479件,查处假冒专利2948件,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全面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
高端科技资源向我省加快聚集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创新合作模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积极推动政府间科技合作,一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突破,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项目成为中以双方国家层面共同推进的首个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成功推动山东大学、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等多边合作计划。围绕我省重大产业技术需求,引进国际高端科技资源,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突破了空间电子枪轻量化集成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我国首个空间焊接地面模拟试验平台;共建了中乌超宽禁带半导体联合研发中心,开发成功大颗粒金刚石为基础的超宽禁带半导体;共建了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为高端装备焊接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深化国内科技合作,优质科技资源加快集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一批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中科院山东产业创新协同中心加快建设,量子通信产业化和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等首批项目入驻。探索了中科院自带经费、自带项目、自带队伍,地方组织科技力量参与的省院合作新模式。
加强政策培育引导
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科技与金融实现多点结合,有效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出台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成果转化贷款等一系列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 “科技板”, 148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功挂牌。设立了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累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合同登记302件,融资金额150多亿元,居全国第1位。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业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提供科研补助、投资保障支持和贷款贴息,带动了银行贷款和风投资金参与。“创新券”激励作用进一步显现,“创新券”使用量达15773次,补助金额达4720.08万元,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活动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激励和引导,制定出台了“小升高”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补偿财政扶持办法等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会同税务部门推动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落实,全省1513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2015年所得税减免70.37亿元,1887家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132.8亿元。
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6家众创空间、3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进入国家级序列,众创空间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备案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累计毕业企业超过5300家,86家企业毕业后成功上市,12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332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建立市场化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强化人才扶贫。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向占全省73%的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帮扶活动。组织全省科研院所和高校226名农业专家组成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定期对科技指导人员进行科技培训指导,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实施了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人才支持计划,选派了200名科技人员到扶贫重点区域进行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培养当地致富带头人1000多名。
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建设“农科驿站”,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及时有效解决农村群众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实施科技服务示范。筛选23个扶贫工作重点村作为科技扶贫示范村,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打造扶贫示范样板。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和驻园企业与周边294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示范带动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
科技创新组织保障不断夯实
全省科技系统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第一政绩的意识,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规范和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党支部,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科技攻坚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省、市和有关企业开展党建互动交流,延伸党建功能作用,初步形成了系统内齐抓共建的党建工作格局。科技厅机关党建工作得到科技部和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的充分肯定,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理论教育先进单位、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党建宣传先进单位。认真抓好省委巡视整改工作落实,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