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家涛 张颖辉)11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书记申长友,省编办副主任刘书伟,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祥志介绍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围绕着力打造五大中心,省黄三角农高区将力争2020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效生态、高端智慧、开放融合的农业高新区。
申长友介绍,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规划设计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研孵化初见成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陆续落地,农业领域制度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申长友表示,下一步,黄三角农高区未来将聚焦建设国家级农高区战略目标,着力打造五大中心:一是国际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中心;二是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展示中心;三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四是国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五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中心。
针对科技部门如何发力推动黄三角农高区发展的问题,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表示,省科技厅将与东营市和省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黄三角农高区建设成为一流重大区域创新平台,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经验。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盐碱地的改良与生态修复等核心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取得创新成效;按照绿色、精准、生态的思路,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深度发展,进一步夯实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力争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和高效利用上为全国作出示范。 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在黄三角农高区规划布局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应用方面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瞄准农业资源环境、蛋白质组学与分子育种、营养与健康、生命信息科学、生物医药、生物质材料及能源等领域组建一批农业领域重要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人才团队、大专院校、骨干企业进区研发孵化和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农业硅谷。三是加快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生物产业、农业智能设施装备业、健康食品精深加工业、农业高端服务业等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技术领先、业态高端、模式先进、链条完善、循环高效、功能复合的千亿级新兴农业产业集群,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竞争力。四是加快全面改革攻坚。对照国家一流高新区标准,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加大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力度。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风险投资、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推动黄三角农高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热点问答
“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是黄三角农高区基本任务”
记者: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申长友:与杨凌示范区相比,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有三个特点:
第一,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是基本任务。我国盐碱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黄三角农高区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目标,建设国家级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平台。重点建设水盐动态、植物营养等5个实验室和水盐运动等3个模拟实验场。突破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探索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模式,为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亿亩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二,破解“三农”问题是基本定位。近几年来,黄三角农高区在产业发展上,一是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生产健康绿色农产品。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设施装备农业,生产功能健康食品、保健品、药品,拉长产业链条。三是把文化和旅游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主要业态,实现农业全链条增值。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基本路径。黄三角农高区通过搭建研发、孵化平台,实现科教资源、资本要素的融合聚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将建立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趟出路子。
“农高区管委会职能不同于行政区划,也不同于其他经济功能区”
记者:体制机制是黄三角农高示范区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我省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
刘书伟:一是成立高层次的领导机制。为加强统筹协调,省政府专门成立黄三角农高示范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担任委员会主任,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多个省直部门和东营市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合理界定黄三角农高示范区管委会职能定位。根据国务院批复,黄三角农高示范区管委会的职能既不同于行政区划、也不同于其他经济功能区。为此,我省确定,黄三角农高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对黄三角农高示范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能定位是,拟订并组织实施黄三角农高示范区发展规划,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与省外、国外的科研合作,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
“黄三角农高区实行地方收入全留政策”
记者:财政部门将如何围绕黄三角农高区发展,采取积极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陈祥志:黄三角农高区建立独立一级的财政管理体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以省级财政保障为主,实行省里和东营市共建。对于财政收入,黄三角农高区实行地方收入全留政策,区内实现的税收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非税收入,除上缴中央以外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归黄三角农高区,省财政和东营市财政都不参与分成。
为推动黄三角农高区加快发展,今年初省财政专门设立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资金,预算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建设。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的决策部署,尽快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体制,并根据财力情况,积极统筹运用科技研发、产业引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对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给予积极支持,重点推动黄三角农高区现代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项目、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与培育,以及国际间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建设。
上一篇:展现山东电商新面貌 “齐鲁电子商务优秀县域媒体行”今日启动
下一篇:我省首个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在威海揭牌
下一篇:我省首个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在威海揭牌
相关新闻
- 黄三角农高区工作推进会在东营召开 (2017-05-12)
- 副省长于杰到黄三角农高区调研 (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