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甫一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两侧橱窗内的各种荣誉证书便映入眼帘。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证书、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等几个重磅证书尤其引人注目。
“这些只是科学院获得的成绩中的少数几个,近年来,科学院通过校企共建研究机构,解决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痼疾,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该科学院副院长燕振功对记者说。
一段时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不少地方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科研院所的成果“闲”在实验室,转化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或找不到真正需求的技术成果,或者面临技术难题求助无门。科研与市场“两张皮”,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
在山东东营,这一“痼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破题之处在于,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引导下,组建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哈工大东营工业技术研究院、方圆有色金属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科研机构。有别于传统的科研机构,这些新型科研机构抛开“学院派”的架子,跟着市场的步伐搞研究,为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东营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
政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东营是一座以油闻名的资源型城市,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纺织印染等是其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这些产业已经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产业发展中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发展方式粗放、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缺乏等问题。
产业的脱胎换骨,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在上述背景下,“十二五”末期,东营市提出了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总体要求,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战略举措。目的在于通过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区域创新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哈工大东营工业技术研究院、方圆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即为其中创新性突出的佼佼者。
哈工大东营工业技术研究院于2014年6月在广饶成立,该研究院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技术优势和专家队伍,科研主攻方向瞄准了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实际上,在研究院成立之前,东营市已经与哈工大在这些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
成立于2008年的方圆有色金属研究院隶属于东营方圆有色金属集团,今天,这家研究院已经成为方圆集团的“科技智囊”和国内有色金属产业的“科研重镇”,其研发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备受业内关注。
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东营市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倾力支持。据介绍,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过程中,东营市以完善政策、提供配套服务、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为抓手,积极引导,强化支持,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尤为重要的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这些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极为注重“市场导向”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一开始就让科研与市场、与企业向结合,带着需求搞科研。这样的建设模式,让这些研究院的科研和技术转化等工作从一开始就生机勃勃。
研
让技术成果
不“闲”在实验室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会议室圆桌中间,几盆绿植郁郁葱葱、生意盎然。很难想象,这些绿植花盆中的土,曾经是有毒的含油污泥,经过RH—4原油降解素处理后已无毒无害。
这一科技成果由科学院总工程师、加拿大石油技术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蔺爱国主持研发。经过验证,处理后的含油污泥达到了绿化用土标准。这一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的自然保护区及新疆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应用试验,反馈效果良好,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蔺爱国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也与油处理有关——“微气浮及旋转流荷电膜处理含油污水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很好的解决了含油含聚合物污水中的原油和聚合物粘附对膜污染的世界性难题,提升了现有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该研究成果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4个主要油田应用,至今已累计处理油田含油污水10.26亿方,增产原油36余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6亿元。
“瞄准”含油污水污泥搞科研,这既与东营市区域经济特色有关,也符合当前国内外亟需的技术需求方向。
蔺爱国是科学院油区环境保护与工业水处理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以他为首的研究团队的技术转化是近年来科学院成果转化的一个典型,燕振功对记者说,在科学院其余研究所的科研动作中,几乎都与蔺爱国团队类似——都是奔着市场而去。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校、企业乃至政府高度关注并积极探索问题。在传统的合作方式中,高校仅将与企业的合作看作是一个经费来源,只有小部分成果可以获得转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浅尝辄止和利益分配问题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燕振功介绍,为了突破上述痼疾,科学院探索建立了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模式,以“开放管理、互利共赢”为发展原则,一方面在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采取灵活、开放式管理,一方面使高校可以获得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并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一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方式最大的区别是,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模式使高校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串起了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闭环,符合产学研结合的国家政策导向,既具有学校专职科研机构的特色,又有企业支撑产业化的通道优势。”燕振功说。
燕振功介绍,从2009年4月成立至今,仅东营市与科学院共建研究机构的企业已达17家,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最近三年,科学院共有43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其中,2015年年产值超过28亿元,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企
科技引领
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位于黄三角的东营市并没有铜矿资源,在1998年,东营经开区内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产业仅有方圆有色金属一家企业。但在今天,在方圆公司周边,天圆铜业、亨圆铜业、金圆铜业、博达线缆等一批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已经茁壮成长、颇具规模。
不仅如此。2015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成功创建为全国唯一的“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此外,该区还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铜冶炼与铜材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同年,东营市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家,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6.4亿元,同比增长5.5%,有色金属成为东营市的名牌产业之一。
有色金属行业从“一支独苗”到“遍地开花”,再到做大做强,东营是如何做到的?
追根溯源,可以说是一家企业带动了一个产业。
山东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铜、金、银生产为主,铂、钯硒、锑、铋等稀贵稀散金属综合提取,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201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利税38.5亿元,进口额达27亿美元。
谈到方圆有色金属的发展,该公司企业文化中心副主任聂维强说,“方圆有色金属研究院功不可没,对企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区域内同行业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
聂维强介绍,方圆有色金属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10月,开办资金10万元,主要从事有色金属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一研究院已经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科研重镇”。目前,研究院下设工程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冶化、稀贵金属、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9个研究所,和1个检测化验中心、1个工业化试验车间。拥有科研人员180人,成为一个多学科、跨领域、国际化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大平台。
由研究院研发的新型冶金工艺——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外有色冶金领域的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被国家工信部列入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推广,作为“世界第四代铜冶炼新技术”载入史册。依托这一技术,方圆公司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氧气底吹炼铜示范生产线,能将矿产中的铜金银等10多种金属元素“吃干榨净”,同时不需添加任何燃料,冶炼能耗创全球最低,该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国务院督导的十七项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这一技术不仅在方面公司内转化,也在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2010年,方圆公司发起组建了方圆科技公司,向全行业推广“方圆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被科技部称之为“方圆模式”。
聂维强介绍,近年来,方圆公司的专利成果转化率高达100%,全部在公司内部实现工业化生产应用。此外,国内外十几家企业相继采用方圆公司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高效电解技术、废杂铜一步冶炼技术、渣选工艺、阳极泥处理等工艺,公司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和生产服务,共取得经济效益2亿多元。
在“方圆技术”的带动和支撑下,方圆由当年的“独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东营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有声有色,并逐步形成了深层合作、携手共赢的产业链条。
而这,正是东营市政府当初“打造源头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设想。
窥斑见豹。不仅在有色金属产业,包括石化、橡胶、石油装备制造等东营市主导产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均显现出了科技和创新的力量。其发展背后,诸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依托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东营,这座年轻的城市,正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