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参赛的项目里有些目前只是设想、创意,还不成熟,正在寻找“天使”以期共谋发展;有些已开发并初步运营成功,只是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合作伙伴,无法真正落地生根,所以也在期待能有伯乐慧眼识金;还有些则是从十前年就已经开始了研发探索,十年中,不断调整、反复尝试,终于在大赛上绽放“十年磨一剑”的光芒……
学习的机会
“与其说是参加比赛,倒不如说是来交流学习”、“在这里,我们能学习评委的专业分析,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这次比赛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巩固提升的好机会,对我们在以后的技术创新、创业发展中有很大帮助”……
在采访中,记者无论走到哪个赛场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无论采访哪家企业、团队,都会听到类似的回答。而在趋向年轻化的参赛企业、团队代表中,也的确有很多选手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赛的。
“创新是我们的优势,但创业是我们的劣势。”获得团队组一等奖的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团队项目负责人田兆硕说,“通过这次大赛,我们学到了很多企业经营方面的经验,收获颇丰。”
展示的平台
好酒有时也怕巷子深。一家好的企业,一个好的项目、创意,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展现,没有相应的政策、有力的伙伴扶持,很容易会“夭折”。在历年来的创新创业大军中,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导致项目“流产”的事件并不少见。而大赛就是为了给这样一些持有好项目、怀有好创意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无论是项目,还是创意,只要是“好马”,自然会有“伯乐”。
“我们希望取得一个好成绩,通过这个平台把项目推广出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这个平台让我们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对我们是很有意义的。”互联网组二等奖获得者顶联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先进制造组的海达尔加气设备有限公司取得比赛第七名,无缘奖项。虽有些遗憾,但其项目负责人说:“不虚此行。我们的项目太新了,了解的人本来就少,真正懂行的就更少了。对我们来说,通过这次大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这项技术比得奖更划算!”
圆梦的舞台
采访中,有参加过往届比赛的选手代表告诉记者:其实,有些投资机构通过大赛发现了一些好的项目,已经主动与项目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合作意向。有很多没有入围决赛的项目,也因此找到了资金和合作伙伴。
新材料组一等奖获得者烟台万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李宗广说:“大赛的肯定和鼓舞对新人是非常有帮助的。”生物医药组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友邦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程伟也说:“公司处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综合条件较弱,招不到人才,即便招到也留不住。公司希望借此机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烟台高新区这样综合条件较好的地方来。”
大赛不只是比赛,更是以比赛为载体,以分享智慧、共同发展为目的,为企业、团队等众多创新创业者提供相互学习、展示的平台,快速有效地为追梦者们“牵线搭桥”,实现项目与资金、政策,产品与渠道等“甲乙双方”的最有效对接。
关于这点,团队组分赛区评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参赛的项目中,有些已经比较成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营,我们对这些项目会进行后续跟踪,助推落地。”烟台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传强也表示:“对于好的项目,我们从来不会吝啬资金和政策。欢迎广大创新创业者来这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记者在采访临近结束经过互联网分赛区候场区时,看到济南政和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团队的项目负责人正在互相介绍着自己的主营业务和项目特点:“我们的主要业务是线上线下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我们在APP运营上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有……”从项目特点到行业前景,这些创新创业者们聊得“热火朝天”。
有丰富的资源支持,有伯乐的慧眼识金,再加一颗“一直在路上”的赤子之心,在愉快轻松的切磋交流与接洽商谈里,借助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东风,新一批创新创业者们的梦想又一次扬帆起航……
■特写
A. 只要怀揣梦想 总会展翅飞翔
比赛一开始,在团队组分赛场,1号选手山东能源科技团队的代表正在台上向评委介绍自己团队的项目,2号选手代表淄博京科电气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主任,同时也是工业智能驱动系统SRD项目的负责人董义鹏正在候场区等待上台。记者借机采访了他。
“工业智能控制系统SRD项目在国内称作开关磁阻电机及控制系统,是一款智能化的高性能、高节能电机。该项目已经获得4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性地解决了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智能驱动系统,使得开关磁阻电动机实现了国产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说起团队自主研发的项目,董义鹏脸上便溢满了自豪的笑容。
“项目成功靠的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但要真正推向市场,光靠自己到处找路子是不够的。我们从2002年研发至今,为了扩大化运营,走了很多弯路。在当时的政策、经济环境下,我们压力很大,不断调整改革,提升关键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反反复复,终于在2012年‘重见光明’。可要扩大市场,真正发挥项目价值,就需要一个平台让更多专家、同行了解我们。大赛恰好提供了这个平台,我们对参赛的定位是让专家了解项目,与同行交流技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推进项目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相关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而比赛的结果究竟是不是获奖并不重要。”董义鹏说。
当天比赛结束后,记者在成绩单上看到工业智能驱动系统SRD项目是二等奖获得者。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董义鹏的团队用十年磨一剑,而如今,大赛的这个平台让这把“剑”大放异彩。
创新创业这条路,也许不是一帆风顺,也许充满坎坷与荆棘。但就像李储林副厅长说的那样,只要坚持努力,只要时刻怀揣着创新创业的梦想,就不怕没有平台助你展翅飞翔。
B. 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在烟台高新区落下帷幕,一批攻克了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重大科研成果的项目,在经过了激烈的角逐后脱颖而出。烟台万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
该公司此次参赛项目为350km/h以上高铁铬锆铜接触线及线棒材短流程工艺研发及产业化。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建成国内外最具竞争力的特种铜合金线棒材生产线,在国内外首次实现铜合金水平真空连铸及高速热连轧;同时,项目攻克了国家三个“五年计划”中都在攻克的铬锆铜超长线材研制难题,公司也将因此成为国内外首家批量生产铬锆铜高铁接触线、承力索的企业。
在这次创新创业大赛中,“350km/h以上高铁铬锆铜接触线及线棒材短流程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得新材料行业组一等奖,并由此取得了国家创新创业大赛的入场券。
而在三年前,当他们破釜沉舟开始研发时,却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全世界也没有人这么干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失败了,上千万的投入就会打水漂。冒着巨大风险,在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开始了研发之路。最后真的干成了,“我们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谈到该项目取得的成功,项目负责人李宗广难掩喜悦。
谈及对此次大赛结果的预期,李宗广表示,比赛结果并不重要,而是通过参与进来,一方面,帮助企业进一步理顺思路;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同行学习他们的一些创新精神。“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提高”,李宗广说。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