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创新,是这座城市的主命题。
在以创新理念为引领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东营市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连续六次(十二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为全省连续十二年获此表彰的四个市之一。
在城市的发展“速度与激情”中,东营的园区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技园区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孵化设施建设进展迅速、研发机构建设内涵不断拓展。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为东营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夯实了基础。
农字号:圆梦国家农高区
三年前,这里还是荒凉没落的“国营广北农场”,60多年的风雨让这片农场像个迟暮的老人;现如今,多个高科技项目相继落户,各项利好政策和大量资金相继投入,一座现代化新型农业园区雏形初现。
在农高区科技局局长刘志鑫看来,建设黄三角国家农高区,是一个“造梦”、“逐梦”、“圆梦”的理想之旅。
造梦,就是要给农高区一个清晰的定位,用一张蓝图,规划出农高区的未来:
蓝图的描绘中,按照“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创新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孵化器,打造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的思路确定。同时“五大任务”确定: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先行区;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建立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样板区;建立盐碱地改良利用和国家粮食、大宗农产品安全保障样板区;建立农业领域制度创新先行区。
据介绍,黄三角国家农高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按照“一城三园五基地”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业孵化、“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科技国际交流等五大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发展农业高端服务业、农业生物产业、现代种业、健康食品加工和智能设施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计划利用5—8年的时间,打造5个技术领先、业态高端、模式先进、链条完善、循环高效、功能复合的千亿级新兴农业产业集群。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如果说造梦需要胆识,那逐梦就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一敌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韧劲。
在一间夏天蚊声不断、冬天寒气入骨的办公室里,农高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他们的逐梦之旅——
缺钱、缺人、缺科教资源,现实困难下,农高区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辛劳,将难题逐一破解:
缺人,从多个部门抽调年富力强、有想法有干劲的干部充实到农高区建设的队伍中;缺钱,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参股成立了北京中农科联等5支农业科技投资基金,同时探索开展土地金融创新和探索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园区在资金上的“紧箍咒”;缺科教资源,通过推进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农高区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5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联合国土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中心,组建国家盐碱地综合治理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东部中心,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试验示范,并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合作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试孵化基地,建成微生物发酵、乳免疫蛋白提取、膜分离工程等中试平台并取得了多项国内突破,推动农业由弱质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造梦、逐梦,农高区走在圆梦的路上:五年来,农高区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3.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4亿元,先后引进发展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孵化创新型企业21家。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85亿元,同比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纯收入17500元,同比增长9.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00万元。
学字号:智造“生态谷”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庭院深深,鸟语花香。
在绿竹花草的掩映中,山东中天水土资源生态开发建设公司所在的四层小楼显得静谧而别致。
“公司致力于暗管改碱技术的实施推广以及产业化,通过在黄河滩涂盐碱地的试验,目前已将20余亩的盐碱地变为良田。”中天水土工作人员的讲述令人惊奇而振奋。在印象中,盐碱地的代名词是“荒凉”、“贫瘠”,但在中天水土公司展示图片中,改良后的盐碱地变成良田,生机勃勃的农作物显示出这片土地蕴藏着旺盛生命力。
据介绍,与传统模式土壤脱盐改良相比,中天水土采用的暗管排碱与大型水利设施和灌排沟配套的模式可将土地改良周期、节地率、节水率分别提高50%、12%和30%,经开发后的土地基本达到“田块平整、林网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生态系统水平。
很难想象,如今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已经位列行业前列的中天水土公司,在4年以前,仅仅是个蜗居两间办公室、员工仅20余人的创业公司。
“我们2012年入驻了大学科技园,并在这里发展壮大。大学科技园的主题是科技,这与我们公司的定位不谋而合。园区经常举行研讨会,并且会定期请专家来举行讲座,同时还会帮着企业申请项目、进行宣传等,这些服务是我们在别的园区享受不到的。”中天水土的工作人员介绍。
如果说盐碱地孕育了中天水土,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则是催化中天水土成长壮大的温床。
始建于2001年10月的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东营市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共建的区域创新创业平台,2005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山东省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获批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黄河三角洲学者岗,连续五年享受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建设被确定为“加快建设的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2011年10月,入选全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标志着园区走在了全省科技园区改革创新的前列。
大学科技园公司副总经理王春山介绍,目前大学科技园已拥有创新园区、胜利园区、高新园区三个分园及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和新材料中试基地,总占地858亩,建成区设施面积27万平方米,在建面积9.5万平方米,园区企业总数330家,其中,在孵企业188家,从业人员达到6000人。“生态谷”项目区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园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4.5亿元,竣工总面积16.6万平方米,主体功能区投入使用,已入驻机构120家,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海外创新团队9支,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研究人员2名,黄河三角洲学者团队6支。
创字号:从“小而微”到“大而强”
走在位于东营市经济开发区的东营软件园,目光所及,到处充满朝气的脸庞和年轻的身影。这里,已经成为软件类企业的集聚地、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区。目前,软件园已经签约入驻IT企业110余家,从业人员达2800余人,60%以上的企业涉及石油软件业务。虽然入驻的很多企业是“小而微”,但实力和业绩都不俗。产值过千万的有17家,过五千万的有5家,且各家企业的业务量普遍上升。
在软件园内成长壮大的山东天元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通过埋地管道电流测绘系统(PCM)对石油输送管道防腐层漏点检测定位,并开发了手机智能终端,只要输入管道名称,即可找到管道阀门,定位问题区域,不仅随时掌控安全,还能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天元信息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业务遍布国内各大油田。公司自主研发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高精度测绘仪、无线测温表、GPS手持机差分伴侣、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系统均获得国家专利。
软件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欧静介绍,天元信息在2009年入驻软件园之初,只是租用五六十平米办公室的“微型”公司,经过几年发展,已于2015年10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像天元信息这种企业,在园区内还有很多。而且随着园区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企业聚集效应增强,吸引了一大批在电子信息、物联网、文化创意等领域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入驻,如科瑞思创、海神电子、枫云创意等多家规模企业。目前,软件园内已经形成石油信息技术及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及电子商务等几个产业主导方向,园区总体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同样致力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同样是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科达集团建设的东营科技企业加速器在2015年年中投入使用。
瞪羚企业是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科达集团建设的企业加速器,致力于打造符合东营区域特色的“孵化—加速—集群”的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生态。针对东营的区域个性,通过“做强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的方式,“慧眼识羚”,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探索清洁能源与新型石油相关产业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模式。
据加速器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专业空间、开放街区、生态组团、花园城市”理念规划,将建设标准厂房、产研一体楼宇、孵化中试车间、服务中心、生活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六大专业物理空间,同时推出新一代创业创新服务品牌“瞪羚汇”,搭建科技金融平台、人力资本平台、技术转移平台、设施管理平台、中科新天地五大平台。从政府服务、产业政策、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管理咨询等方面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此外,着力于发挥平台资源整合作用,加速器积极对接东营市、经济开发区的政策资源,从产业用房租赁、设备购置、财政贡献奖励、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融资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入园企业进行定向扶持,旨在搭建一个“孵化+加速+集群”的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助力企业迈出死亡期,加速腾飞发展。
……
园区建设是东营市科技孵化设施建设的缩影,映射出东营市科技保障措施在完善、科技创新力量在增强。目前,东营市分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1家,创业设施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907家。全市众创空间场地面积发展到10.14万平方米,入驻创业团队和企业数量达到607家。1家众创空间在科技部备案,8家在省科技厅备案,纳入国家和省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2家。
“十三五”的规划中,东营市园区将迎来的新发展令人向往——
按照园区发展规划,东营市科技局将坚持“分类指导、以升促建”,推动各类园区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发挥其创新示范和转型升级引领作用:一是全力支持国家级农高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重点支持重大科研孵化平台、农业综合试验和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农高区早日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二是优化全市高新区建设布局,依托胜利经济开发区,力争创建成功以石油装备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三是推进区域科技园区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支持胜利科技创新园、黄河口生态科技城等的建设,促进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发展。
(郭春雨 特约记者 孙海冰)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