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科技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持之以恒强化作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二五”的圆满收官,为“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山东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3%,比上年度提高0.0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50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2.4%,比年初提高 1.01个百分点;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1.5万件,同比增长50%;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2.03万项,成交金额326.6亿元,同比增长21.2%。根据科技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山东省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六位。
2015年,山东科技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科技体制改革做了哪些新尝试,支撑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采取了哪些新举措,以及如何提高科技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引擎?
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新理念 新作为 新成就——山东科技这一年”,细数2015年山东科技的新作为,新成就。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针对全省高新区体量较小、以单个高新区为主体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山东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级高新区联合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模式,得到科技部领导认可,并经国务院常务会批准列为重点培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已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现场考察。
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全省已建成1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和11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东高层次农业科技平台数量、质量均已达到全国前列;加快在全省120个农业县(市、区)布局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首批已建立6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预计通过2-3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将“互联网+”手段引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建成32个云农业科技园,实现了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的网上交易,并为农户提供农技、金融、乡间物流、农场品定制等多项服务。初步形成了“云”服务下的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级农高区四级联动、梯次升级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全省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运转顺利。在科技部的指导下,与青岛市政府共同推动实验室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的成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实验室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科研方面,一是不断巩固与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合作关系,通过“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联合基金支持实验室开展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取得大量科研成果;二是通过组织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等省级重大科技计划,与“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联合基金相配套,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相衔接的科研支持体系,有力加快了实验室科技创新进程。目前,实验室已在海洋观测、海洋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基础研究成果,为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山东省海洋研究优势。
高新区步入快速提质升级新阶段。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双带”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推动全省高新区带头创新驱动、带头转型升级。支持高新区重点打造区域性的“名片”产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高新区区域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改革高新区管理体制,推动各市对高新区实行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差异化管理和考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等,引导全省高新区发展步入快速提质升级新阶段。莱芜、德州两家高新区顺利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到1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全省高新区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和税收收入 2200亿元。
“渤海粮仓”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显著。通过盐碱地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种植面积扩大到77.3万亩,产量进一步提升。探索盐碱地绿色发展模式,建设苜蓿新品种种植基地3200余亩,有力推动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2015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粮食产量突破5.7亿公斤,为全国滨海盐碱地改良增产提供了示范,为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建设和全省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科技部公布的第三批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中,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等7家实验室入围,获批数量居各省之首。七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在内燃机可靠性、大型先进智能冲压设备、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含氟功能膜材料、动物基因工程疫苗、海藻活性物质制备与高值化利用、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等方面掌握着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代表着我国同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占有力的竞争地位,对我省上述领域在国际上由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具有重要源头创新支撑作用。至此,全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数量列全国第一位。(秦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