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集团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整合全球资源,打造核心创新团队。先后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350人,组建了德国、瑞典、意大利、日本等60余人的专家科研核心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共引进海外智力项目70余个,解决技术难题330余个。
兖矿集团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责权利有机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技术产业链条的完整结合……按照公司股份制运作模式,实验室关键研发人员占有一定的股权比例,明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各方的责权利,打破了传统重点实验室只重视基础研究的囹圄。
绿叶制药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尤其是实验室依托单位与烟台大学合作组建股份制药学院,首创产学研一体化的‘双薪双体制管理’人才体系和研发模式,实现了人才队伍稳定和知识的积累。
山东省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盟:打破各重点实验室各自为战的局面,集聚糖产业领域的顶尖科技人才,整合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各环节的科研资源,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体系和模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能做出一个实验室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增强糖产业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在11月5日召开的全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这些企业以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整合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手段,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重点实验室管理法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省企业重点实验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不容忽视的是,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实验室功能定位不清晰、布局不合理、机制不灵活、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出席座谈会的副省长王书坚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省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期阵痛,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机遇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的统一行动上,要努力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以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永葆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今山东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针对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不足,王书坚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突出改革,着力构建企业技术源头创新体系。要大胆探索有利于调动企业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持续获得创新成果、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体制机制,大胆尝试知识资本化、科研实体法人化。二是突出开放,建立全新的研发活动组织模式。要摒弃过去以企业内部封闭式组织研发活动的模式,逐渐建立起开放的、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格局。
常林集团、兖矿集团、绿叶制药等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尝试以及山东省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探索为企业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以及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也积极尝试新的组建机制与运行模式。今年新批复建设的京博集团、青岛科技大学共建的企业重点实验室探索实现知识资本化。此外,开展高端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山东重点实验室保持创新引领的重要手段。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了与高校、中科院系统的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互补,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同时建立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中海油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合作,将实验室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应用验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研发链,保证每一项新技术都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三级研发链。常林集团、罗欣药业等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实验室,潍柴集团等企业在国外建立了实验室。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不强,既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关,也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帮助分不开。对此,王书坚强调,要完善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强统筹,着力建立企业与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有机衔接,打通知识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通道,强化企业重点实验室的源头创新地位。二要根据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部署和“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三要按照“培养一批、支持一批、推出一批”的工作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重点实验室进行分类指导。四要激励创新,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创新条件优越、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突出的企业,各类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地倾斜支持。五要保护创新,按照成果转化条例等规定,保护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六要强化服务,全省科技部门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牵线搭桥,做到不缺位、不逾位。
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已成为山东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展望未来,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必将勇立体制机制改革的潮头,聚集科技资源,努力构建起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源头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创新引擎作用,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
(记者 郭春雨 秦景光)
兖矿集团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责权利有机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技术产业链条的完整结合……按照公司股份制运作模式,实验室关键研发人员占有一定的股权比例,明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各方的责权利,打破了传统重点实验室只重视基础研究的囹圄。
绿叶制药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尤其是实验室依托单位与烟台大学合作组建股份制药学院,首创产学研一体化的‘双薪双体制管理’人才体系和研发模式,实现了人才队伍稳定和知识的积累。
山东省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盟:打破各重点实验室各自为战的局面,集聚糖产业领域的顶尖科技人才,整合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各环节的科研资源,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体系和模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能做出一个实验室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增强糖产业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在11月5日召开的全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这些企业以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整合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手段,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重点实验室管理法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省企业重点实验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不容忽视的是,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实验室功能定位不清晰、布局不合理、机制不灵活、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出席座谈会的副省长王书坚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省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期阵痛,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机遇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的统一行动上,要努力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以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永葆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今山东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针对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不足,王书坚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突出改革,着力构建企业技术源头创新体系。要大胆探索有利于调动企业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持续获得创新成果、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体制机制,大胆尝试知识资本化、科研实体法人化。二是突出开放,建立全新的研发活动组织模式。要摒弃过去以企业内部封闭式组织研发活动的模式,逐渐建立起开放的、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格局。
常林集团、兖矿集团、绿叶制药等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尝试以及山东省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探索为企业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以及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也积极尝试新的组建机制与运行模式。今年新批复建设的京博集团、青岛科技大学共建的企业重点实验室探索实现知识资本化。此外,开展高端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山东重点实验室保持创新引领的重要手段。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了与高校、中科院系统的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互补,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同时建立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中海油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合作,将实验室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应用验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研发链,保证每一项新技术都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三级研发链。常林集团、罗欣药业等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实验室,潍柴集团等企业在国外建立了实验室。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不强,既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关,也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帮助分不开。对此,王书坚强调,要完善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强统筹,着力建立企业与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有机衔接,打通知识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通道,强化企业重点实验室的源头创新地位。二要根据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部署和“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三要按照“培养一批、支持一批、推出一批”的工作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重点实验室进行分类指导。四要激励创新,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创新条件优越、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突出的企业,各类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地倾斜支持。五要保护创新,按照成果转化条例等规定,保护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六要强化服务,全省科技部门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牵线搭桥,做到不缺位、不逾位。
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已成为山东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展望未来,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必将勇立体制机制改革的潮头,聚集科技资源,努力构建起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源头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创新引擎作用,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
(记者 郭春雨 秦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