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科技部公布的第三批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中,山东省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等7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入围,数量居各省之首。这是被誉为科研“金字招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7年首次面向企业敞开大门以来,山东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重点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面向同行业进行技术服务的重要创新平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代表了所属行业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以企业为重点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科技厅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整合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手段,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重点实验室管理法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定位上,按照企业和市场创新需求,将企业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围绕影响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定位在创新链条上中游,与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开发了高温费托合成制油技术,并建设国内唯一的5000吨/年高温费托合成中试装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万吨/年低温费托合成制油及大型油电化多联产技术。
——布局上,适应国家和山东发展实际,在国家启动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伊始,山东审时度势、抢抓历史机遇,迅速在全省全面推进建设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并依托全省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布局了3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的山东冠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棉花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纺纱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 “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布局了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等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重点布局了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可靠性”等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
——投入上,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多渠道的重点实验室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省级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已累计投入经费2亿多元。继去年对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潍柴动力“内燃机可靠性”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给予每个100万元重点支持之后,今年又对批准建设的5家实验室共计2500万元支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各市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支持。济宁、淄博等市科技局对新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将给予50万元以上的运行经费支持。
——管理运行上,制定《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改进和加强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在管理体制上,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实行省、地方、企业三方共同建设、共同支持、共同管理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引导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的科研实体或法人制科研机构,在创新方面给予实验室充分自主权。在人才管理上,引导实验室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保持实验室的创新活力。在学术管理上,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机制,保持实验室先进性和开放性。在交流合作上,鼓励实验室加强技术辐射和开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政府服务上,在实验室建设评审、可行性论证、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组织聘请包括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等省内外高层次专家进行评审评估,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帮助实验室凝练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实验室的建设不跑偏、不走弯路。在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性作用方面,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与定期绩效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奖代补”的奖惩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今年共奖励评估优秀的实验室16家,给予黄牌警告的实验室9家。
政府的顶层引导与前瞻布局以及一项项创新举措为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取得长足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16家,基本涵盖了全省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7家,数量列全国第一位,为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申请发明专利3230项,成果转化收益364.2亿元。“十二五”期间,仅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项目228项,取得了一大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和国家行业标准。特别是以浪潮集团、兖矿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已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推动全省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秦 昊 郭春雨)
重点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面向同行业进行技术服务的重要创新平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代表了所属行业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以企业为重点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科技厅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整合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手段,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重点实验室管理法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定位上,按照企业和市场创新需求,将企业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围绕影响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定位在创新链条上中游,与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开发了高温费托合成制油技术,并建设国内唯一的5000吨/年高温费托合成中试装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万吨/年低温费托合成制油及大型油电化多联产技术。
——布局上,适应国家和山东发展实际,在国家启动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伊始,山东审时度势、抢抓历史机遇,迅速在全省全面推进建设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并依托全省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布局了3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的山东冠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棉花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纺纱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 “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布局了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等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重点布局了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可靠性”等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
——投入上,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多渠道的重点实验室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省级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已累计投入经费2亿多元。继去年对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潍柴动力“内燃机可靠性”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给予每个100万元重点支持之后,今年又对批准建设的5家实验室共计2500万元支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各市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支持。济宁、淄博等市科技局对新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将给予50万元以上的运行经费支持。
——管理运行上,制定《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改进和加强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在管理体制上,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实行省、地方、企业三方共同建设、共同支持、共同管理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引导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的科研实体或法人制科研机构,在创新方面给予实验室充分自主权。在人才管理上,引导实验室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保持实验室的创新活力。在学术管理上,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机制,保持实验室先进性和开放性。在交流合作上,鼓励实验室加强技术辐射和开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政府服务上,在实验室建设评审、可行性论证、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组织聘请包括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等省内外高层次专家进行评审评估,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帮助实验室凝练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实验室的建设不跑偏、不走弯路。在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性作用方面,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与定期绩效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奖代补”的奖惩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今年共奖励评估优秀的实验室16家,给予黄牌警告的实验室9家。
政府的顶层引导与前瞻布局以及一项项创新举措为山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取得长足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16家,基本涵盖了全省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7家,数量列全国第一位,为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申请发明专利3230项,成果转化收益364.2亿元。“十二五”期间,仅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项目228项,取得了一大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和国家行业标准。特别是以浪潮集团、兖矿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已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推动全省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秦 昊 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