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浅谈微山县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2015-08-18 17:39:05   作者:宋永   来源:微山   点击:
0

[摘要]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微山县也有幸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本文分析了大运河微山段申遗成功一些好的做法,分析了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加强大运河微山段申遗成功后一些保护建议。
[关键词] 申遗 具体做法 建议

    一、微山县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体进展情况
    大运河贯穿微山县南北,途经鲁桥、南阳、留庄、欢城、付村、夏镇、昭阳、微山岛和韩庄9个乡镇街道,总长180余公里,是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厚。根据国家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部署安排,和国家文物局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遴选现场考察组评审,南阳湖中运道及其现存的利建闸因其历史价值高,被列入第一批申遗预备名单。大运河遗产点会通河微山段亦称湖中运道,北起南阳闸,南至利建闸,长约9公里。利建闸位于微山县南阳镇建闸村,始建于1566年,1770年、1783年整修,2006年,利建闸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做好微山县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先后组织人员沿运河沿线进行详细细致的调查,理清了我县古运河河道的走向脉络,摸清了两岸文物的分布,顺利完成了南阳湖中运道的水下考古工作,高标准完成了利建闸和南阳湖中运道保护规划和展示的编制。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认识等。

二、微山县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具体做法
    自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微山县高度重视,下大决心,精心组织,强化措施,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按时完成国家和省市文物局交办的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为大运河申遗工作打好组织基础 。为确保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成功,微山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大运河(微山段)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将运河保护申遗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关于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汇报。会后形成会议纪要,要求切实做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对微山县列入大运河保护名单的遗址,要加强保护,积极筹措维修资金,按规划实施好维修工作,并检查督促落实,为大运河申遗工作打好组织基础。
    (二)综合整治,为大运河申遗工作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确保环境整洁水质达标,微山县专门发出通知,要求运河沿线乡镇、企业做好大运河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治理脏、乱、差等现象。控制企业污水实行达标排放。实施荒山造林、植被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同时,建立了区域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过度捕捞、非法围填河流湖泊等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清理网箱2.02万亩、网围12.83万亩;取缔水上餐饮经营性船只60余条;关闭清理143处畜禽养殖场;清理非法货运码头118个。根据相关法规制定了“大运河微山段保护管理规定”公告牌,树立在运河两岸。同沿线乡镇签订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责任书,并要求乡镇也要同沿线村街签订责任书。做到了大运河遗产层层有人管,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三)高质量,做好大运河微山段的“四有”工作。文物“四有”工作是文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文物不可缺少的主要措施和法律职责。微山县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安排,把大运河的“四有”工作列入当前工作的重点。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了专门的工作队伍,全面详细的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对大运河微山南阳段的历史信息予以有效的保存和备案,尽可能地延长她们的历史信息。
    (四)加大宣传,为大运河申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微山县组织人员加大对申遗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宣传站,在南阳设立宣传点,印发宣传材料5000余份,出动宣传车6辆,悬挂横幅12条。通过广播电视、微山新闻报、印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申遗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存在困难
    1、微山县地处湖区、山区、边区,地境狭长,交通不便,湖中运道和利建闸又位于我县北部南阳镇的微山湖中,这些都给大运河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2、由于遗产点地处湖区、交通不便、工作难度大、时间紧张、文物工作人员较少等因素,在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工作中,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完善。在迎查准备和接待工作中,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充分。

    四、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大运河保护规划的落实。制定湖中运道及利建闸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或抢救性保护详细规划,根据文物保护规划逐步修复大王庙等古遗迹,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规划,并根据规划对古运河沿岸的自然风貌进行恢复,利用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多角度、立体的对大运河文化、船闸文化进行集中展示等,通过以上措施,使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二)完善省、市预警和监测平台和档案中心功能运作,完善常态化管理。在申遗过程中,探索了一套大运河保护预警机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申遗成功后,将巩固这些成果,并将成果转为了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档案中心功能。
    (三)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将不断研究和探索运河遗产的多种保护利用模式,做到既妥善保护遗产又尽量发挥运河各种实用功能,充分发挥运河资源优势和特色,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真正实现大运河遗产保护在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和惠民上和谐共赢。
    (四)积极开展大运河保护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众参与活动,让保护运河、传承文化、美化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毛锋,吴永兴,李喜佳.京杭大运河开凿与变迁[J].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02) 。
[2] 单霁翔.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集[J].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宋永习(1981-),男,山东省微山人,本科,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