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山东省-中科院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在菏泽举办

2015-06-30 21:44:03   作者:郭春雨 通讯员 胡丽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医药企业与专家进行技术对接

     本报讯(记者 郭春雨  秦 昊)6月25日,由山东省科技厅、中科院沈阳分院、菏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山东省—中科院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在菏泽市举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等12家中科院单位进行了327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布。山东省130余家企业、科研单位以及科技园区参加了对接活动,与中科院达成多个技术合作意向。
    山东是医药产业大省,产值规模位居全国首位。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达到741家,实现产值3831亿元、利润369亿、利税560亿。但山东医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传统产品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此次对接会针对我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举办,旨在为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桥梁,加速中科院医药领域技术成果在我省的转移转化,促进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带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主持开幕式,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解维俊参加会议并致辞。

 

“希望多几场这样的对接会!”
山东省-中科院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侧记

    “非常贴近!收获很大!”在6月25日举行的山东省-中科院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上,单县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程光起连用了两个感叹语气表达参会的心情。上午,他一直凝神静听专家对项目和科研领域的介绍;下午,离对接会还有半个多小时,他就早早的来到对接会现场,向中科院的专家进行咨询、洽谈,寻求合作。
    “会议内容非常吻合我们公司的产品和发展需求。希望通过与专家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主要生产生物医用羊肠线和其他一次性手术缝合线的科技型企业,和山东很多医药公司一样,在经过以仿制医药产品为主的前期繁荣阶段后,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也面临着产品升级换代的难题。
    “民营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非常难,不管是科研硬件还是人才储备,都无法跟大型科研院所相比。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却研发出科研院所已有的产品。”在程光起看来,创新发展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共识,产学研结合更是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在此前提下,此次论坛的举办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铺了一条好路。
    “通过对接,我们已经初步拟定了合作单位和合作意向,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二次对接。”对于未来的发展,程光起已经绘制出蓝图:“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产、研、金融三方结合,我希望在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前提下引入部分风投,共同研发新产品、提升传统产品,将企业做强。”
    和程光起抱有同样想法的企业负责人还有很多。菏泽是山东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作为菏泽市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菏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8.9亿元,列全省第一位,已成为菏泽市盈利水平最高、效益最优、发展前景最好、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一大主导产业。
    然而,虽然总量位居前列,但仿制药、原料药一直占医药产业的主体。近年来,山东医药产业的收入、利税等指标一直居国内首位,但是利润率却远低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山东医药产业的最大软肋。而解决问题的答案,从此次论坛对接中就已透露出来——
    “会议的热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连续解答完几家家药企负责人的问题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首席科学家苏志国才得以片刻的闲暇。
    “菏泽不是省会城市,也不算区域的中心城市,在此举办对接会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的院所、企业参会,而且很多企业都是从济南、青岛等地赶来,说明山东地区的医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高。”时代在发展,企业的思想也在进步,山东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离不开企业对科研热情的“高温度”,也促进了科研单位“接地气”。
    “这种活动对双方都是促进。以前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科学家热衷于写论文,做前沿学科研究,忽视中小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通过这种活动的对接,能让科学家更接地气,不仅要做前沿学科的研究,也要重视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转化。在提出肯定的同时,苏志国也发现了问题:“来洽谈对接的企业更关注已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或从天然产物中提取药物成分等技术,对于风险较大、周期较长的生物新药技术等方面不够魄力,缺乏风险投资精神,这和北上广等地的药企还存在差距。”
    同样的感受还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敬山。作为地道的山东人,在之前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沈敬山的主要科研范围集中在上海、苏州等地区,然而随着山东医药产业的强势崛起,同时也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他的眼光和脚步已经开始转向山东。
    “山东在国内的制药行业中位于前列, 但很多都是普药,重大创新性新药少,因此这次对接对我们和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契机。”推掉了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性医药展会,沈敬山觉得这次山东之行格外有价值:“这次会议的规模超过了我的预想,也看到了山东政府对此的重视和企业对科研的热情。合作需要慢慢的了解、磨合、机遇,即便在此次展会上不能直接对接成功,会后如果有企业提出科研需求,我们可以在两周之内给予评估和答复。”
    据了解,按照山东加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到2020年,全省医药产业中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要达到20家,重点医药企业的研发要达到收入的8%以上,推进医药产业依靠创新向创新药、终端制剂转型升级。此次会议的举办,正是解决医药产业“软肋”的睿智之举。
    “我把手头所有的事情都推开,赶来开这次会议,现在来看,不虚此行。”山东孔圣堂制药有限公司的技术副总张安静表示,通过此次会议,不仅找到了多个科研合作平台,可以进行药物的检测、分析;并对与会专家的科研成果有了大概了解,可以进一步进行合作研发转化。
    “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我们主营的中药制剂比化药的研发周期更长。经过此次对接,希望能借助中科院的技术力量缩短我们的研发时间,尽快让新的产品面世。”在张安静接受采访的同时,记者注意到,孔圣堂制药的副总经理渠景银一直没停下手里的“工作”:将专家的名片和与会人员名单一张张仔细核对,不漏过任何一个联系方式。
    “会议的机会难得。每一个专家我们都有对接合作的可能,十分感谢政府组织这次会议,也特别希望再多几场这样的对接会。”渠景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