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山东省农科院探索出“四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2015-04-24 16:45:52   作者:苏 伟 刘 佳 张礼凤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
0

总结表彰会议现场

     4月21日,“祥丰杯”齐黄34大豆高产竞赛总结表彰暨2015年工作启动会议在山东省农科院创新大楼召开。会议对2014年度“祥丰杯”齐黄34大豆高产竞赛活动进行了总结,隆重表彰了在竞赛中获得前3名的种植户,并对2015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来自嘉祥县老僧堂镇程庄村的王崇计、嘉祥县马村镇新李楼村的李明放、嘉祥县孟姑集镇后赵村的张俊和分别以亩产313.75 Kg、309.81 Kg和308.10 Kg位列前三名,获得奖牌和奖金。会上,有关专家对省农科院初步探索出一种以政府推动、高产竞赛拉动、科技示范带动、科企联动的四位一体的“四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农科院关于“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也是我省如何落实总书记指示、破解农业生产难题的又一重大举措。
    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山东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联合启动了“祥丰杯”大豆品种“齐黄34”高产竞赛活动。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13年,齐黄34在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创造了实打亩产335.31 Kg的该省大豆实收的高产纪录;2014年,齐黄34在山东嘉祥老僧堂镇程庄村创造了专家现场机收实打亩产313.75 Kg的高产典范,刷新了我省夏大豆高产纪录。同时,齐黄34在嘉祥另外两个点也分别创造了300Kg以上的亩产,实现同一大豆品种一年多点次突破亩产300Kg的夏大豆产量纪录。
    通过高产竞赛活动,初步探索出一种以政府推动、高产竞赛拉动、科技示范带动、科企联动的四位一体的“四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齐黄34于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先后被列为山东省和农业部主导品种。2013-2015年,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省内最大的大豆种子公司—祥丰种业为依托,在嘉祥县梁宝寺镇建立标准化齐黄34原种基地1000亩和良种繁育基地20000亩,进行品种及栽培技术的集中示范与推广。祥丰种业累计销售齐黄34良种超过600多万公斤,除了面向省内还销往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实现销售收入4200多万元,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以大豆深加工为主的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龙头企业—万德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因为齐黄34蛋白脂肪双高的优良品质,将其定为加工首先原料大豆,巨大的需求量拉动农民种植齐黄34的积极性不断攀升。
    “种大豆—创高产—拿大奖”已成为嘉祥当地大豆种植户的口号。嘉祥县马村镇新李楼村李明放种了一辈子大豆,一直是县里的高产示范户。最近几年他开始种植新品种“齐黄34”,还成了祥丰种业的良种繁育户。据他介绍,“齐黄34”是一个高产、抗病、耐涝、耐旱、抗倒伏,不炸荚的优良大豆品种,是一个农民种着放心的品种。好的品种配套“一三三”高产栽培技术,再加上他的精心管理,2014年专家现场机收实打309.81Kg,对比高产竞赛前200余公斤的亩产,每亩节本增效500元以上。今天又获得祥丰公司的现金奖励2万元,他真是乐开了花。“今年只拿了第二名,明年我要拿第一,争取亩产315公斤以上!”李明放信心满满的告诉记者。
    省农科院科研处张正处长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农科院也在不断尝试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途径,在“四动”成果转化新模式下,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产竞赛为品种在生产实践中潜力的深入挖掘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熟化、组装集成以及示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可以在生产上发挥以点带面、迅速扩大辐射范围的作用,带动区域大豆生产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以嘉祥地区为例,通过“齐黄34”高产竞赛活动的深入展开,大豆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80Kg提高到220Kg左右,每亩节本增效200余元,为大豆产业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和山东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董钻教授、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嘉祥县副县长宁瑞锋等出席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沈阳农业大学董钻教授做了题为“大豆高产栽培生理”的学术报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济南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作物所大豆室主任徐冉研究员为种植户进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