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认识(上)

2015-02-13 18:40:27   作者: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李乃胜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
0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李乃胜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设想,到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正式出台,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都在讨论“一带一路”,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相比之下,对于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方向比较清晰,区域比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但对于海上的“21世纪丝绸之路”还具有很大程度的可探索性。从专家学者到政府领导,认识上还不一致,内容上还不具体,线路上还很发散。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雄踞太平洋西岸的沿海大国,老祖宗早就认识到“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是海上航运最早的国家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早于陆上至少100年,只是后来“明清海禁”使中国闭关锁国,导致了积贫落后,任人宰割。留下了海上丝绸之路只有“古代”,没有“近代”的惨痛历史教训。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终于明清”。简单地说,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徐福东渡”开始,到“郑和下西洋”结束。也就是说,一个“方士”,一个“太监”把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端点。为什么中国不像外国那样,某某元帅、某某将军率领某某船队,发现某某岛屿?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自古没有“侵略”的基因,中国人渡海远洋,不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占地,也不是为了掠财,而是为和平发展而来,为友好沟通而来。

    1、山东琅琊港——秦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短短十几年执政,居然“四次东巡,三登琅琊”。琅琊台为何对秦始皇如此重要?难道真如史书和民间流传的那样,是为了寻求仙药!难道秦始皇真得愚蠢到相信人能长生不老?难道因“横扫六合”“焚书坑儒”而杀人如麻的秦始皇真得那么怕死?难道为了派人寻求仙药,需要迁民“十万户”充填琅琊城,需要在琅琊山顶夯土筑台?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历史事实表明,秦始皇称帝不久,就动用大量劳役在骊山脚下,为自己修建陵墓,可见他早已为死做好了准备。
    有理由推断,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从统一华夏的陶醉中醒来之后,面对茫茫东洋大海,决意东扩海疆,沟通东洋,于是选定徐福作为特使,率众出海,东渡岛国。因为意义特别重大,而且有去无回,需要壮士断腕,慷慨赴死的精神支撑。所以只有秦始皇“金台拜将”,才能激发3000多青年男女去国不返的壮志豪情。
    直到今天,琅琊港前面的海湾仍称为“龙湾”。因为港湾中当年同时停泊着秦始皇的船队和徐福的船队,起码几百艘大船云集,沿海一字排开,其巨龙长蛇之势,当然有资格称为“龙湾”。
    琅琊港对面隔海相望的海岛叫“斋堂岛”,因为3000多人从此告别家国,一去不复返,在出发前设立斋堂,跪拜远方父母,祭奠故乡热土,理所当然。因此该岛称为“斋堂岛”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学者研究揭示,位于黄海之滨的琅琊城,在秦代是中国滨海第一重镇,人口可达17万之多。琅琊港是秦代中国第一大港。日本的学者认为,中国的航运始于琅琊。因此琅琊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原始的起点。

    2、广西合浦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海之滨,北部湾畔的合浦盛产珍珠,在汉代就全国驰名。内地富商纷纷携带丝绸、茶叶等货物云集合浦,换取珍珠。而海上商人又将这些物品装船,从北部湾起航,南行莺歌海,到达新加坡,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南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的各个港口。同时考古资料也证明,在西汉时期,合浦港已是规模可观的滨海大港,既是北部湾畔的一颗明珠,也是全国最大的海上货物集散地,堪称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现今合浦县城周围68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我国沿海最大的汉墓群,地下留存的汉墓近万座。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舶来品,比如琥珀、玛瑙、琉璃、水晶以及具有外国风格的琉璃器皿和黄金饰物等,进一步说明合浦与亚、欧通商早在汉代就已经十分频繁。

    3、北有登州、南有广州——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港口
    到了唐代,沿海的港口陆续呈现雏形。从北往南依次有:登州、密州、海州、明州、泉州、广州、崖州。但广州和登州是唐代中国的南、北两大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起点。登州港是“下东洋”的起点,而广州港是“下南洋”的起点。
    唐代的登州港,包括辖区内的蓬莱港、石岛港(古称:赤山浦)、成山港(古称:青山浦),当年非常繁忙。因为唐代“东征高丽”的数次用兵,其兵马粮草都是从登州港起航“军运”的。日本、韩国几十次大规模的“遣唐使”都是从这里登陆的。韩国(新罗)人张保皋,因在唐军中屡立战功,被擢升为将军。退役后在山东石岛建立“法华院”,设立“赤山明神”护佑中日韩三国的海上往来船只,可以想象,当时,石岛港已是中日韩三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
    唐代的广州港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港口,也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港,从伶仃洋到珠江口,樯帆林立,百舸争流,每年到广州的外国船舶多达四千艘。唐朝时期,我国许多重要海外航线都是从广州开始的,称为“通海夷道”。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至印度洋与阿拉伯。无疑唐代的广州港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为了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唐代还在广州专设“市舶司”,总管对外贸易和税收。

    4、福建泉州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枢纽港
    到了宋代,由于北方宋、辽、金战乱频仍,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心逐渐南移。特别是南宋时期,泉州港一跃成为世界最有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枢纽港。《马可波罗游记》里认为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当时,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已与亚洲海域的“东洋”、“西洋”航线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泉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遗迹众多,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香料源源不断地从泉州运往世界各地。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展示的出土文物中,若干宋代的外文墓碑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

    国内外学者公认,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60多亿人口生活在小小的地球上,狭小的陆地部分已不堪重负。相对于海洋来说,陆地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陆地的资源越来越少;陆地的污染越来越重;陆地的食品越来越缺;陆地的生态越来越糟。因此,向海洋进军是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也是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划定的“教皇子午线”告诉人们,“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从当年哥伦布航海算起,迄今500多年的时间里,海洋呈现给人类的是以港口航运为主导的“海洋商业文明”。广袤的海水为人类奉献了廉价的运输通道。特别是今天,陆地运输成本越来越高,而海洋运输成本越来越低。据不完全统计,海洋的运输成本只是陆地火车运输的二十分之一,是空中飞机运输的百分之一。
    根据现在人类的认识水平,未来全人类的战略性资源几乎全在海洋中!譬如,海洋生物资源:尽管人们认识程度还非常低,但未来人类的食品、药品必定主要来自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极端环境的生物基因资源,可能是未来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深海油气资源:水深300-3000米的深海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各国争相勘探调查的重点,近几年国际上新发现的特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这一海域;大洋多金属结核:仅太平洋中部大洋多金属结核每年的生长量就远高于目前人类的消耗量,包括西北太平洋的富钴结壳,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这种每天都在不断生长的“年轻贵金属矿床”很快会进入勘探开发的新阶段;海底可燃冰:据保守估计,海底可燃冰的总储量比陆地上一次性化石能源的总储量起码高2-4倍。这一切,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海洋工业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立足海洋世纪的开端,站在“海洋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审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越来越发现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面向“海洋世纪”的新思路
    中国人历史上习惯于“刀耕火种”的黄土地文明,但对靠海吃海的“蓝色文明”并不陌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单柄船桨”,说明老祖宗那时就会划船渡河。秦汉时代中国的“楼船”领先于全世界。直到郑和“下西洋”,其船队之庞大,航程之遥远,人员之众多,技术之精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面对明清“海禁”,我们只能叹息和遗憾!但面对被称为“海洋世纪”的新时代,堪称海洋大国的中华民族决不能再给后人留下叹息和遗憾!
因此,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拥抱海洋世纪的新构想,就是依靠海洋实现和平发展的新思路。因此堪称是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发展潮头的睿智决策,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2、把握新一轮“大国崛起”的新策略
    当年因哥伦布航海探险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一个个 “大国崛起”,先是西班牙、葡萄牙这两颗“大牙”在16世纪瓜分世界;接下来,整个17世纪是一个“东印度公司”称霸全球;18世纪,小小的英伦三岛演变成了“日不落帝国”。这一切,靠的是无敌的海军舰队和庞大的运输船队。
第一轮“大国崛起”与中国无缘,而今天面对着新一轮大国崛起,我们必须勇立潮头、冲在前面。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并提出了“依海强国、依海富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指导方针。13亿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今天的“大国崛起”是和平发展框架下的经济崛起,今天的“蓝色跨越”是依靠海洋科技竞争能力和海洋装备水平的新型跨越。而建设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

    3、全面突破“遏制中国”的新举措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健康有序发展,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正在迅速赶超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尽管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和平发展的政策,但总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不满和恐慌。有些人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有些人总是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制造贸易壁垒,搞双重标准,旨在遏制中国;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直接插手东盟,推出TPP计划,目的也是遏制中国。而有“遏制”就必然有“反遏制”,中国人有能力突破“经济遏制”,冲破封锁桎梏,迎来新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太平洋足够大,足以容得下中美两国”。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消除贸易壁垒、冲破“遏制”关卡的重要突破口。

    4、深层次对外开发的新亮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走过了“拿土地换投资、拿市场换技术”的初级阶段。一味地“跟踪、学习、模仿”已成为过去,单纯的“招商引资”已淡出主流。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正在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今天的改革开放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恰恰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亮点,必将带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高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中国的资本走出去,中国的技术“走出去”,中国的劳务走出去,中国的商品走出去。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正是“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