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招远市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专业人员总数发展到22290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25名,省级拔尖人才4名,烟台市级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7人,烟台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28人。人才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GDP36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56亿元,分别增长16.2%、22%,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迈上了新台阶。招远市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搭建“引才”平台,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首要条件,一是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对高层次和经济发展急需人才,以政府行为给予适当补偿,实行了引进人才最低工资制度,在住房、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方面实行了一条龙服务,极大的激发了人才到招远市创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共引进硕士研究生65名,发放各种补贴126万元。二是不断加大人才市场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人才市场。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形式,扩大人才服务功能,人事代理人员达到3300人;每年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8次,为1200多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加大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力度,网上发布就业信息达1300多条,每年有400多名毕业生通过网上人才市场达成就业意向;三是创新引才方式。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精心制定人才需求目录,采取小组团、多批次方式,每年组织用人单位外出参加省内外大中专院校、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20多场次,先后引进急需的各类专业毕业生1000多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5名;积极开展市校合作,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04年以来,由市分管领导带队,先后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签订了市校合作意向,为全市黄金地质勘探引进了大批急需人才。
拓宽“育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全市区分类别、创新形式、统筹资源,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人才培训工程”。一是加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培训。制定了干部培训计划,探索实行了培训教育学分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菜单式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年组织干部培训3300多人次;二是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基地作用,以全市9个专业继续教育中心为基地,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年参训人员达18000多人次;三是借梯上楼,挂大靠小,大力开展院校合作。启动了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培养工程,先后选拔8名高级专家参加长江商学院为期20个月的EMBA学位进修,5名学科(技术)带头人参加中科院对口专业为期一年的进修。与美国、日本、新加坡、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50多个国内外著名的科研机构、院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累计选派1800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前去考察、进修。四是坚持项目聚才、项目育才。先后帮助企业申请建立了中科院—金都黄金科技中心实验基地、国内轮胎行业第一家国家级实验室、招金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玲珑橡胶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两个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吸引和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到招远建功立业。
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管理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招远市十分重视创新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了以评聘分开为主的竞争机制,从1998年开始,在烟台市率先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改革,目前已完成了六轮竞聘,全市所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参加了竞聘,进一步激发了事业单位内部活力,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招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暂行规定》,通过电视媒体大力宣传科技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给予每月固定的科技资金补助,至今已选拔了两批次共计25人。在此基础上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人才表彰大会,对获得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人员给予100万元、二等奖50万元的奖励,极大地鼓舞调动了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三是加大人才创新工作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700多万元作为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各类人才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近几年,全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2项,烟台最高奖1项。全市拥有各类高技术企业达48家,有16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刘亚军 温京波 王东辉 路玉兰)
搭建“引才”平台,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首要条件,一是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对高层次和经济发展急需人才,以政府行为给予适当补偿,实行了引进人才最低工资制度,在住房、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方面实行了一条龙服务,极大的激发了人才到招远市创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共引进硕士研究生65名,发放各种补贴126万元。二是不断加大人才市场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人才市场。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形式,扩大人才服务功能,人事代理人员达到3300人;每年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8次,为1200多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加大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力度,网上发布就业信息达1300多条,每年有400多名毕业生通过网上人才市场达成就业意向;三是创新引才方式。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精心制定人才需求目录,采取小组团、多批次方式,每年组织用人单位外出参加省内外大中专院校、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20多场次,先后引进急需的各类专业毕业生1000多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5名;积极开展市校合作,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04年以来,由市分管领导带队,先后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签订了市校合作意向,为全市黄金地质勘探引进了大批急需人才。
拓宽“育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全市区分类别、创新形式、统筹资源,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人才培训工程”。一是加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培训。制定了干部培训计划,探索实行了培训教育学分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菜单式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年组织干部培训3300多人次;二是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基地作用,以全市9个专业继续教育中心为基地,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年参训人员达18000多人次;三是借梯上楼,挂大靠小,大力开展院校合作。启动了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培养工程,先后选拔8名高级专家参加长江商学院为期20个月的EMBA学位进修,5名学科(技术)带头人参加中科院对口专业为期一年的进修。与美国、日本、新加坡、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50多个国内外著名的科研机构、院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累计选派1800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前去考察、进修。四是坚持项目聚才、项目育才。先后帮助企业申请建立了中科院—金都黄金科技中心实验基地、国内轮胎行业第一家国家级实验室、招金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玲珑橡胶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两个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吸引和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到招远建功立业。
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管理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招远市十分重视创新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了以评聘分开为主的竞争机制,从1998年开始,在烟台市率先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改革,目前已完成了六轮竞聘,全市所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参加了竞聘,进一步激发了事业单位内部活力,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招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暂行规定》,通过电视媒体大力宣传科技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给予每月固定的科技资金补助,至今已选拔了两批次共计25人。在此基础上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人才表彰大会,对获得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人员给予100万元、二等奖50万元的奖励,极大地鼓舞调动了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三是加大人才创新工作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700多万元作为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各类人才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近几年,全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2项,烟台最高奖1项。全市拥有各类高技术企业达48家,有16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刘亚军 温京波 王东辉 路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