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寻出路 “科技”做文章——莱芜市闯出现代特色农业新天地
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右四)、副厅长郭九成(右五)在莱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磊(右二)陪同下到莱芜猪原种场调研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滋养了莱芜的丰富物产。作为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莱芜生姜、大蒜、鸡腿葱和花椒并称“三辣一麻”;黑猪、黑鸡、黑山羊和花脸长毛兔并称“三黑一花”。依靠特色农业产业,做足科技创新文章,莱芜市以占全省不足1%的耕地赢得了“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等美誉,闯出了一片现代农业新天地。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莱芜,解读莱芜农业产业背后的故事,探寻莱芜发展特色农业的科技路径。
项目依托,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内涵”
通体黑色,毛长獠牙,外形酷似野猪。作为我国华北型优良地方猪种,莱芜黑猪以肉质好、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等特性著称,其饲养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
“由于无计划地引进新品种猪,到上世纪70年代末,纯种黑猪濒临绝境”。莱芜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创新山东》记者,为挽救这一濒危优质猪种,在畜牧、科技等部门的努力下,历时近40年保纯选育,目前莱芜黑猪已成为我国优良地方猪种宝贵的基因库,被誉为“华北第一猪”。在莱芜猪原种场,市科技局负责人指着一间杂交猪的猪舍,“这是与山东省农科院畜牧所合作,历经12年培育出的鲁农I号猪配套系,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在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的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独特的品牌。”
莱芜黑猪的繁育推广是莱芜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立足当地特色农业优势,莱芜市注重把产业链条由种质资源保护、种养殖、初加工向创新利用、精深加工、产业化开发等领域延伸拓展,大力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内涵”,先后组建了生姜、地方猪、桃3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山东省生姜、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实施了国家星火重大专项“莱芜猪产业化开发技术集成”、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莱芜猪创新利用种质繁育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等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35项,突破生姜种质资源保护、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等关键技术42项,保存国内外生姜种质资源164份,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生姜种质资源圃。
据统计目前全市“三辣一麻”种植面积近50万亩,“三黑一花”存栏近300万头(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60%来源于特色农业。
去年年底,由莱芜市牵头承担的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莱芜猪及其配套系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作为莱芜市第一个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验收通过不仅对黑猪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也对莱芜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别样的意义。
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增值有道”
6月,收获大蒜的田野上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前四个月,莱芜市食品农产品出口货值突破1亿美元,同比增长9%,其中深加工食品出口货值同比增长了32.5%。在进出口贸易低迷的形势下,是什么让莱芜食品农产品出口保持了良好、稳定的发展态势?
“依靠科技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拉伸产业链条,是增加企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莱芜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作为低端出口产品的保鲜姜,每吨在国际市场上只能卖到600多美元,而供应美国超市、直接能够上架销售的调味姜片,每吨价格则超过3000美元。“这说明增加科技含量对拓展农产品的利润空间拥有巨大的潜力。对于科技局来说,这不仅是份内的工作,更是服务三农的一项使命”。
在莱芜农高区著名的“姜老大”山东万兴食品有限公司,一条围绕物联网农业智能测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完整的产业链呈现:从生姜种植、收购、加工到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查询与监管机制,将采集的信息汇入数据库,形成完整的生姜产品信息档案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多途径获取产品信息,提供生姜物流服务决策支持。
“‘物联网农业智能测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项目是公司承担并实施的省级星火计划。在对外出口贸易中,产品质量是最严峻的问题。项目的承担为公司建立了一整套质量监督系统,为公司产品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万兴公司董事长柳建增说。
同样是瞄准姜产业,在距离万兴不远的莱芜市汶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元却在盘算着姜产品的另一种产业化延伸:“这是公司新引进的超高压设备,经过超高压杀菌过的产品可以在不加任何防腐剂的前提下延长保质期,目前公司已研发出蜂蜜姜汁等特色食品”。在建设中的标准化车间内,张文元向记者描绘了公司下一步的蓝图:“通过与清华大学的技术对接,着重进行姜的精深产品加工,例如利用生姜下脚料研发洗发水等”。
在莱芜市,像万兴、汶源这种依靠科技“增值有道”、大有可为的企业比比皆是,争奇斗艳——
裕源食品公司刻苦攻关“独辟新道”,在引进日本黑蒜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黑蒜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建立了成本小,周期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黑蒜生产新工艺,取得多项发明专利,承担了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嬴汇食用菌公司得益于科技特派员高燕的“传道解惑”,通过引进福建省农科院的新技术,培育的金针菇新品种产量提高15%以上,质量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每年为公司新增销售收入200万元,成了名符其实的“金”针菇。
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科技、农业等部门指导下,理事长陈明利自创“陈氏种菜法”,所产“水果型芹菜芽”嫩脆香甜且能生吃,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卖到28元一市斤,带动了合作社200多户农户致富。
……
目前,莱芜市已培植农业科技型企业95家,扶持农业科技项目57个,搭建地方猪、生姜等产业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山东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8家。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程,加强对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指导管理,推广莱芜猪养殖、金针菇高产栽培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28项。
滔滔汶河水,滋养了莱芜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也哺育出莱芜的特色农业产业。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莱芜市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莱芜风”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