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自我革命”造就创新沃土——科技改革的烟台探索

2014-05-13 17:27:29   作者:记者 秦昊 郭春雨 通讯员 张春杰 付东坤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烟台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左一)陪同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左五)调研烟台科技创新

    前记:“当前,我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山东经济的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4月18日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再次强调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山东经济强市,烟台市的发展契合着整个山东的脚步。梳理近年来烟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史,不难看出,每一轮调整和转型,都深深刻下了创新的印记。从科技创新环境的日益优化,到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烟台市以科技创新谱写了一曲曲创新驱动发展的动人乐章。中国城市综合创新五十强、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的背后,凝聚的是这座山海之城对创新的追求和收获;科技奖励、科技计划、创新平台等一项项改革举措和“山东第一”,彰显的是烟台对科技改革从未停歇的的脚步以及这片创新沃土迸发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烟台在路上;科技主动作为,烟台在突破。
    从本期起,《创新山东》推出系列报道,集中介绍烟台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在4月18日召开的2013年度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烟台市35个项目榜上有名,其获奖水平和数量再次斩获全省第一。
盘点烟台市科技工作,除了科技奖励之外,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的争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创新等方面,烟台市也一直走在山东前列,可谓亮点频闪。
    为什么是烟台?烟台科技工作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在烟台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看来,烟台科技工作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最重要的是烟台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扶持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创新土壤。
    这其中,科技奖励改革,烟台市在全省第一个“吃螃蟹”。
    作为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奖励制度是科技工作的“指挥棒”,是国家对科技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面对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让这个“指挥棒”方向更明确,“杠杆”作用更合理,烟台市科技局近年来以科技手段不断调整和优化评审方法,使科技奖励改革工作一直走在我省前列。
    在2013年的烟台市科技奖励评审中,烟台市科技局开发应用了新一代科技奖励信息系统,在全省地市率先实现了评审流程和规则全部嵌入到软件平台,以系统程序取代人工操作。
    新系统通过评审过程模块化,专家信息代码化、遴选双盲化以及评审全过程电子化记录、建立网络日志等手段,真正实现了评审过程中科技主管部门与项目申请人,项目申请人与评审专家,科技主管部门与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和评审专家“四不见面”。 
    “我们就是要通过‘自我革命’,真正实现阳光科技。”许前东告诉《创新山东》记者,新的评审系统从“人”下手,以系统操作取代人工操作,对奖励工作实行全流程监管,杜绝了人为因素,实现了“制度加科技”的科技奖励评审手段。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新评审体系有效避免了项目重复申报、材料重复使用、项目完成单位违规联系评审专家、完成人员“自己评自己”等,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大大降低了廉政风险,有效维护了科技奖励的权威性。
    新的科技奖励评审体系是烟台科技改革的又一大进步,而烟台市的“自我革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烟台市对科技奖励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建立了市科技奖励评审机制;
    2004年,市科技奖励进行第二次改革,首次建立单机版网上申报机制;                 2006年,烟台市进行第三次科技奖励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异地评审;
    2010年,市科技奖励进行第四次改革,市科技局耗资50多万元建立“市奖在线申报评审系统”,尝试对部分专业实行专家网上评审试点。2011年,市科技奖全部实现网上评审和异地综合评审。
    2013年,烟台市科技奖励进行第五次改革,建立了奖励评审网络化工作平台。
    通过5次改革与创新,烟台市科技奖励实现了“三增”:科技奖励项目从1987年的烟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单一奖项到如今的科学技术最高奖、科学技术创新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合作奖、技术发明奖五大奖项,是省内奖项设置最为齐全的地市;获奖项目数量由最初的每年55项增加到现在的120项;科技奖励金额先后8次得到提高,目前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由首届奖金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由1991年的1000元、600元、400元,分别增加至现在的7万元、4万元、1万元,奖励力度不断加大。
    科技工作的推陈出新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奖励评审上。在烟台,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科技立项上确保公平公正。烟台市建立了科技立项9项工作程序,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异地)、网上公示”,遵循“按分排序、上线提档、联合考察、择优立项”的机制和原则,择优推荐立项,纪检组全程参与监督,确保了科技计划立项的公正和阳光。
    ——在计划结构体系上着力优化。烟台市制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意见》、《烟台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增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平台建设四个专项,基本建立了由“专项计划+基本计划”组成的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到“十二五”末,计划每年安排4000万元左右,支持四个科技专项,着力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在科技计划管理上积极规范。烟台市先后制定出台《烟台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和《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编制操作规程》等多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从申报、受理、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全程网络化运行,实现从项目申报到结题验收的一体化配套服务体系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
    如今,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从烟台市委市政府到市科技局,再到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创新成为了整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内在源动力。
  近年来,烟台市相继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全市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等重要会议,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07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46.3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由2007年的1.42%增长到2012年的2.77%。科技政策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烟台市科技创新“六个十”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性文件,科技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科技奖励的持续改革诠释了烟台科技探索的决心,一条条改革创新举措出台,一项项卓有成效的支持政策实施……烟台市营造的“肥沃土壤”环境,促进了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推动全市科技工作的百花齐放——
  “十二五”以来,烟台市共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500多项,获得资金支持8亿元,连续两年创造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数、项目数全省第一。全市已建成5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6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为提升全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烟台市参与完成的4个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35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水平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烟台市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648亿元,同比增长15.8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05%,比年初增长0.8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