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术才在作学术报告
李术才,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现任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持973项目、863课题、国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重大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工程课题等20余项。相关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在山东大学,有这样一位教授:
他专注岩土工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发明创造,他的地质超前预报及灾害控制技术为数十项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安全保证,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获得10余项专利。
他善于从工程一线提出科研课题,解决技术难题,他的团队以工程现场为实验室,科研项目遍布全国各地;
他工作思路开阔,对科研和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果丰硕。
他,就是被评为第四届“山东优秀发明家”的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李术才。
发明:岩土“诊疗”技术领先
衣着朴素,谦和热情,说起话来语速较快,儒雅中透着科学家的严谨干练,这是记者初识李术才的印象。
3月13日上午,李术才如约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在接受采访的前天晚上,他刚从外地返回,当天一早就召集学院领导班子开会,下午还要出差……李术才的日程安排满满当当。
在土建学院岩土工程团队,忙碌的不只是作为带头人的李术才,团队里的老师、学生,几乎都有出差任务在身:江西一个800多万的工程课题中标,要派人去,广西的工程还未结束,四川成都的课题即将启动,吉林长春一个地铁项目要去考察……
“在隧道地质灾害预报和控制领域,我们有自己的专利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李术才对记者说。
自1996年获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岩土工程博士学位,李术才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已20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地质超前预报及灾害控制就是对隧道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诊断和提前治疗”,以避免透水、坍塌等灾害事故。
多年来,他领衔的山大岩土工程团队,依托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形成了国际领先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定量识别及灾害防治关键技术体系:
解决了隧道施工期含水构造超前探测三维定位与水量估算等难题,研发了相应的预报仪器,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建立了“宏观-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四阶段全过程的地质综合超前预报方法和技术;
突破了隧道灾害防治的技术难题,研制了新型凝胶可控性注浆材料和注浆设备,建立了“物探先行、分区治理和信息化施工”的高压动水治理工艺,形成了地下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采访中,李术才形象地把岩土科研比作医学:“岩土就像人体,岩层的断裂或损伤就像人体发生了疾病,我们也像医生一样,会使用CT设备等各种探测仪器透视石头的裂纹,作出诊断,用来加固的锚杆和锚索、堵水的注浆材料则好比治病的药。”
成果应用正其时,近年来,李术才的地质超前预报及灾害控制技术在锦屏水电站、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湖北沪蓉西高速隧道群、济钢张马屯铁矿、汉宜高铁等数十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确保了施工安全,目前还在湖北大广南高速公路、广西云桂铁路、新贵广铁路等工程中推行。
此外,李术才建立了我国海底隧道最优岩石覆盖层厚度分析方法和体系,确定了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和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他研制的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水利、矿山、石油、铁路、军工等领域。
科研:“顶天立地” 注重一线
李术才介绍说,随着交通和水利水电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修建规模与难度最大的国家,隧道地质预报与控制技术已成为国家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
“作为工科团队,在科研上要努力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理论上有先进之处,有独到的发明创造,‘立地’就是研究实际问题,把发明创造跟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李术才注重从工程一线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他结合国家水电和交通工程开展节理岩体锚固效应研究,完善了施工过程力学分析方法和体系,建立了工程上有效的计算模型,成果在小浪底、三峡、溪洛渡、琅琊山、泰安蓄能电站、水布垭等电站工程得到应用。
他科学阐释了三峡船闸中隔墩位移一边倒的问题,避免了增打锚杆和锚索,节约了大量投资,得到三峡总公司好评并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带领团队成功预报沪蓉西高速公路金龙隧道裂隙突水和隧道塌方,避免了技术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危险,湖北交通厅将沪蓉西高速公路十几条隧道交由山大开展地质超前预报,科研经费1500万元。
江西吉莲高速永莲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突水突泥事故十几次,李术才带领团队专题攻关,使问题成功解决,保障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面对“别人都没解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的疑问,李术才用10个字作答:理论、技术、产品、工艺、经验。
“这10个字就是我们的品牌,”李术才介绍说,“我们用的是综合方法,既有理论又有技术,既能找出问题,又有自己发明的注浆材料、工艺进行治理。”李术才说,“我们通过地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定性、半定量地预测隧道前方岩层和水量的分布,判明有没有突水突泥危害,采取相应措施治理。”
“科研就是从工程实际中找问题,再带着问题找办法,首先要在实验室里试验,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理,然后再现场试验,最后到工程领域运用,必须有理论、有现场,真正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科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
“我们团队都要到工程现场,全年在校和在工地时间各占一半。隧道工程要面对各种地质条件,处理灾害事故存在危险,工作环境很艰苦,但也很重要,很有乐趣。”李术才说。
团队:资源共享 协同作战
来山大以前,李术才在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工作。2001年,经新成立的山东大学引进,他从武汉来到济南,负责组建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
招贤纳士、搭建平台、拓展方向,十余年的心血倾注,李术才将岩土工程团队打造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目前,团队共有30名成员,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目前,岩土工程团队凝练形成了5个前沿研究方向,建有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的管理有很大力量,团队是由一个个科研人员组成的,我让团队成员看五本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西点法则》《感谢折磨你的人》《性格决定命运》,先把这五本书看好,这对每个人的科研、对团队协作都是有益的。”李术才告诉记者。
在团队建设上,李术才提倡“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人员统一调拨、科研统一管理、经费统一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形成整体攻关能力。他通过科学的岗位责任考核,激励各层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李术才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团队与8所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邀请数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承办了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全国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及第七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等大型会议,有力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面对科研、教学、行政以及学会的纷繁事务,李术才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为团队做出了榜样。“科研创新永无止境,首先要有兴趣和爱好,每次把难题解决时那种幸福感,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李术才说,“对事业有追求,才能把事情做成。”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李术才带领山大岩土工程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如今,他们正以满腔热忱和创新精神,向着岩土科研更高更远的目标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