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6位

2014-01-21 16:00:24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图为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现场

    记者从1月15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2013年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凝聚改革共识,坚持创新驱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2.1%,比上年度增长13.2%。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3.9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0%,比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的任务顺利实现。全省登记技术合同14405项,成交金额188.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和28.3%;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9000件,同比增长21.0%。获得2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量居全国前列;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优秀奖31项,获奖数量创历年之最;获得第六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各种奖项202项,占授奖总数的23.25%,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6位,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关键时期。


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批启动试点建设。在省委、省政府有力指导和科技部关心支持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正式获批启动。按照科技部的批复意见,海洋国家实验室定位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原创性和协同创新研究,依托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将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随着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突出青岛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促进作用,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
  二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与中科院联合攻关,集成应用耐盐良种、生物菌肥改良土壤、高效栽培等先进技术和模式,成功实现了在含盐量0.3%盐碱地上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03.5公斤,小面积标准化试验田达到449.01公斤,夏秋作物平均亩产626公斤,达到了中产田标准,创造了该土壤条件下产粮的记录,实现了在中度盐碱地上小麦种植新的突破,结束了在此类土壤条件下不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为全国中低产田改造和未开发土地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保障山东粮食生产实现连增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围绕支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积极培育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科研基地,进一步加快济南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聚焦“一圈一带”主要发展目标,发挥厅市会商机制作用,先后与“一圈一带”内6市开展了会商工作,优先支持各市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和优势产业集群化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淄博建设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打造支撑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综合性技术研发平台,辐射带动德州轿车、聊城客车、济宁工程机械等产业,并争取同时建立区域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一主多辅的创新平台格局,提升我省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式发展。
      四是各项科技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我省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59项,获国家资金28.16亿元。新增青岛、济宁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增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家国家火炬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增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2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新增3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数达14家,居全国第二。新增淄博、潍坊2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总数达6个,与江苏并列第一。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关键技术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技术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共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2家,推动形成了青岛新型数字家电、潍坊动力机械、东营石油装备、淄博新材料4个过千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材料领域,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所组织举办新材料技术论坛和院士行活动,推动了淄博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淄博市新材料类企业达417家,产值175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5.8倍和14.5倍。济宁市研发出10余种纳米复合新材料,突破了石墨烯材料生产和应用中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军用装备、航天等多个领域。浪潮集团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国产关键应用主机天梭K1正式上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最新关键应用主机核心技术的国家。中通新能源客车成功推出同轴并联混合动力客车机电耦合驱动系统和整车产品,在新加坡、菲律宾和台湾地区实现了批量运营。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推动医药产业持续升级、快速发展。烟台绿叶公司搭建了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新药筛选平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日本、荷兰之后第五个拥有该核心技术的国家。
      三是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支持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发挥青岛软控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引导作用,围绕橡胶新材料、密炼、硫化、助剂、节能新技术、装备、检测等环节,先后安排了27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支持资金2.77亿元,在全国45%的轮胎和35%的助剂生产中,实现了橡胶轮胎生产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提高了全行业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济南二机床研制的“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创造了1分钟压制15个大型汽车覆盖件的世界最高纪录,产品成功出口美国福特公司。如意集团研发的嵌入式复合纺纱工程技术代表了我省纺织工业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烟台中集来福士突破了半潜式平台核心技术并具备半潜式平台完整设计链条,打破了发达国家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建造领域的垄断地位。
  四是实施高新区“双带”工程,打造区域转方式调结构的科技示范。目前,我省共建有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其中国家高新区9家。淄博高新区建设了六个特色产业创新园,重点围绕20个高新技术创新链和创新集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高新区聚集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人才分别占到了全市的40%和70%以上,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占到了全市50%以上,高新区已成为全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转方式调结构的主阵地。潍坊高新区重点围绕做大做亮高新技术产业、繁荣壮大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三大任务”,着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39家,占到了全市的31%,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68%,区内半导体照明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了80%,今年潍坊半导体发光产业集群跻身全国首批十大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在加快高新区建设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承接省级以上高新区的产业梯次转移。
  五是构建农业创新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以前端现代种业和后端农业服务业发展提高全省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通过18年的连续支持,全省稳定了一支高水平农业种业科技队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建成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培植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推出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并迅速得到转化。赵振东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第四位主要成果来源于良种工程的院士。突出团队建设,重点支持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对优秀人才领军的育成设施蔬菜新品种50多个,部分品种的综合性状已达到或超过进口品种。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搭建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融资近5亿元,吸纳社会各类资本20多亿元投入核心区基础设施、生态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物联网等重大项目;黄河三角洲现代循环农业国际创新园和以色列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落户示范区;落实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战略结盟的要求,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全省科技特派员已达14070人,法人科技特派员1466个,构建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惠及民生作用凸显


    一是强化科技在节能减排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实施省自主创新专项、中欧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科研合作资金专项等,投入资金1.8亿元左右,重点支持我省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发挥了科技对节能减排的支撑引领作用。山东尤特尔生物建成了年产3万吨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项目,发酵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广泛用于纺织、造纸、食品和生物能源等产业,用在纺织行业,比传统水洗方式可降低成本50%,缩短时间1/3,且对环境无污染;用在造纸行业,每吨纸浆打浆节电40%,时间缩短50%,设备利用率可提高一倍。
  二是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建成了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11个优势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服务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主要领域。建设了2000多个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组建了3000多人的省级专家咨询服务队伍和基层信息员服务队伍,通过网络面对面提供信息服务500多万人(次),提高了农村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科技惠民计划全面启动。围绕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重点在社会化管理、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节能减排和生态重建等社会影响度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方面,实施了40个成果先进、适用性强、惠民路径科学可行的项目。这是我省首次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更多更广地深入基层、服务社会、造福百姓具有重要意义。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省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首次把活动周启动现场放在田间地头,让农民群众直接受益。活动周期间,省市两级共开展活动600多项,全省共有450万人以不同形式和不同方式参加了各类科技和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