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2013山东十项农业科技新闻评选近日揭晓,十项农业科技新闻包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渤海粮仓”工程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在山东试验成功,
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实施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计划,
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省农科院投入运行,
启动农业科技园区三次产业融和创新发展模式示范,
启动第四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计划,
小麦高产新品种——“山农20” 在山东农业大学培育成功,
小麦宽幅精播等56项主推技术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滨州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投入运行。(科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了解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情况,并听取有关人员对“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习近平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习近平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渤海粮仓”工程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在山东试验成功
4月9日,科技部“十二五”渤海粮仓工程在山东东营正式启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出席会议。
“渤海粮仓”工程,是基于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在对环渤海地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由科技部组织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共同实施的重大科技战略。该工程以中科院李振声院士技术团队的土壤改良、抗碱耐旱优良品种、盐碱地种植技术等为支撑,重点集成应用农业水、土、种、机、肥、管等先进技术,突破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和土壤盐碱瘠薄约束,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增粮增效技术模式,并配套带动种业、菌肥、农机等新兴产业发展,构建起适度规模经营、一二三产配套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东营、滨州、德州等地试验研究与探索,已成功突破了盐碱地粮食作物大面积种植的瓶颈问题,在春寒夏涝灾害严重的不利情况下,山东项目区的1万亩含盐量达0.3%的土壤种植试验,创造了冬小麦平均亩产303.5公斤、夏玉米单产最高近400公斤的产粮记录。
●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19日,我省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山东省政府参事。他长期工作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从事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培育工作,始终坚持“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品质”的育种思想,创建了“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同步选择、品质与产量协调提高”的技术路线,带领团队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坚持“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广适性”的育种思想,创建了小麦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育成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创一年两熟制亩产789.9公斤世界纪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他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实施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种业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团队支持力度,山东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颁布《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启动实施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泰山学者种业计划统筹考虑我省种业发展现状和高端人才需求,围绕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业产业,按照“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的模式,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50个左右种业人才团队,集中研制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种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高质高效新品种,支持一批现在种业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我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省农科院投入运行
山东省是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第一个试点省份。目前已建成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齐鲁三农科技网和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十大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布设了2000多个基层服务站点,构建了基层信息服务体系,组建了省级专家咨询和市县信息服务队伍。齐鲁三农科技网日均点击量超过10万次,通过12396热线、视频诊断系统每天提供咨询服务2000多人次。为农民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启动农业科技园区三次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模式示范
我省以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为重点,强化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引导园区产业全面升级。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家,总数达到7家,名列全国第一位。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中国(寿光)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对推动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烟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于葡萄与葡萄酒主导产业,建设优质苗木基地,引进培育品种40多个、品系70多个,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8万亩,先后引进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18家,实现了葡萄苗木、种植、加工全产业发展。泰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以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集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科技与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辐射带动现代奶业、有机蔬菜等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启动第四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计划
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密切科技与产业的对接互动,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启动实施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先后建设了玉米、蔬菜、水果、小麦、花生、生猪等6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规模。启动建设第一批第二轮和第四批创新团队,省创新团队总体规模达到15个,首席专家15名,岗位专家140名,综合试验站86个,建设依托单位78个,产业涵盖我省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优势产业,参与建设单位涉及全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力支撑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小麦高产新品种——“山农20”在山东农业大学培育成功
山东农业大学经历多年科研攻关,选育出超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 聚合了抗病、高产、大根系、高光效基因等多个优异基因,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综合性状优、稳产性好、籽粒硬质、优质中筋等品种特性。“山农20”平均穗数(亩)48.5万,穗均粒数37.8粒,理论单产(亩)843.3公斤,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小麦单产的先进水平。“山农20”以突出的抗病性、优异的高产性和稳产性先后通过了黄淮海南片、北片的国家审定,适宜在包括苏北、皖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7个省份的黄淮麦区推广种植,具有巨大推广潜力。该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麦宽幅精播等56项主推技术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为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省科技、农业产业部门围绕粮食、林果、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发布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加速了农业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全年发布并大力推广农业主推技术56项、主导品种93个。以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玉米“一增四改”、风光互补发电提水蓄能节水灌溉、畜禽标准化养殖、发酵床养殖、水产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水质底质调控、林业平衡根系轻基质容器育苗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推广取得突破,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快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
●滨州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投入运行
滨州市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是实现农产品安全保障的一个综合性平台。该平台通过控制中心平台、数据平台、产品追溯平台和综合服务网站,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物流、销售、消费等环节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控制。已建成包括韭菜、肉牛、冬枣、有机蔬菜等7个验证基地,开通智能手机扫描、手机短信、网站、触摸屏、固话语音服务等5种溯源渠道,并已在超市、专卖店得到初步应用,已有10多个主要农产品实现了安全追溯。该平台的建成对于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