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管理体制抓好食品安全 ——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李维生教授
李维生,教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省科教兴农先进个人,在长期多岗位工作历练中,形成了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先后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著作22部。
其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调研报告《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被评为200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该研究报告的主要观点被省委、省政府鲁发[2007]1号文件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相关文件采纳,并被山东省2008年公务员考试(市级)申论题采用。调研报告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参选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主持制定实施的山东省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农产品有效供给科技助推行动计划》,由农业部(农办发[2008]16号文件)转发全国。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和公共安全。近日,在国家食品安全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之际,记者就食品安全管理问题采访了山东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维生教授。在2013年度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中,李维生带领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所专家完成的《山东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研究》获一等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维生表示,课题得到了省科技厅、农业厅、卫生厅、质监局等部门的协助支持,省人大副主任贾万志作了重要批示。期待研究成果能对食品安全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对关心食品安全的公众朋友提供一些常识,对加强山东省乃至全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有所推动。
山东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食品生产大省,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李维生介绍说,山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强规划、调整机构、落实责任、强化综合治理等,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稳定向好,但目前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诸多监管问题。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一是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以往沿用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药监管等多部门分段共管模式,存在职责不清、效率低下问题,统筹管理模式刚起步,还需加快推进。二是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对乡镇、农村等基层单位监管不到位。三是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不能很好地开展行业自律,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仍有缺失。四是科技投入不足,食品检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需要持续投入,在检验检测技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预警溯源技术、污染防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防疫检疫技术等方面,有大量科研目标亟待突破。五是基层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不够健全。
李维生介绍说,在政策法规体系方面,一是地方法规政策还不能全覆盖,存在法律盲区,《山东省食品安全条例》有待出台;二是地方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三是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执法处罚力度,强化威慑作用。
西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李维生介绍说,地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顶层设计,而我们国家从很多方面也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这包括:
一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欧美国家注重根据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加强立法。欧盟已制定了13类173个法规,美国迄今已出台30多部法律。标准体系方面,美国《食品法典》基本涵盖了所有食品,确立了非常具体的标准及监管程序,国际现行通用标准中超过80%的食品行业标准由美国制定。他们推行民间标准优先、政府部门参与的政策。
二是合理划分监管职能。国外运作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都有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协调机构。例如,欧盟食安委(EFSA),作为独立的科技咨询机构,其以欧委会管辖的欧盟食品和兽医办公室(FVO)为执行机构,是典型的单一型监管模式。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由总统食安委协调,以“品种监管”为主确立了3个主要部门负责、多部门辅助的综合监管体系。加拿大食品监督署是将分属农业、卫生、工业和渔业海洋等部门的检验业务剥离,在农业部下设的专门执法监督机构,为单一部门型监管体制。
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控体系。现在多数国家强调通过风险评估来实现全面防范,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国外最有成效的就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建设贯穿供应链的追溯体系。
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的对策
针对我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法制方面存在的局限,李维生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加快立法步伐,健全地方法规体系。一是尽快完成地方食品安全条例的制订。二是完善《食品安全法》的地方配套法规,重点是加快制定食品加工“五小场所”的管理办法、学生小饭桌监管办法、保健食品监督管理办法等。三是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地方性法规。四是加快制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无缝衔接的组织框架。一是发挥好新组建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安办)的综合协调功能,按照国务院改革要求,进一步界定厘清职责。由食安委牵头整合检测资源和监测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监测,提高监管效率。设立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二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包括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三是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四是创新监管模式,对出现问题较多的部分农产品实施品种垂直管理,设立专门部门分品种从保鲜、加工、收购、运输直到消费纵向一管到底,确保食用安全。
加大基层监管和执法力度。一是增强基层监管力量,县区职能部门在乡镇设派出机构,村居设卫生监督信息员,将监督网络延伸到农村。为基层配备必需的检验检测手段。二是加强对企业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生产加工环节不合格食品召回、流通环节不合格食品退市和销毁的追溯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三是加强信息交流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和平台,增加管理透明度。借鉴欧洲食品安全局做法,邀请消费者代表或其他社会组织参与食品安全会议,消除信息不对称,扩大共识。四是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可在全省推广济南市平阴区试点成功的“委托代理制”,统筹解决基层监管人员不足问题。
健全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启动省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和评估专项;以省疾控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济南)为主体,建立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实施全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年度计划,建立监测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借鉴日本经验,选择重点食品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二是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设立省食品安全科技专项研究基金,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研究与产品研发,为食品安全管理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提供支撑;用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专项,增强技术储备。四是有重点地进行科研、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食品安全科技平台,尽快建成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食品安全研究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推动食品安全法规和相关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和依法维权意识。加强食品行业协会的法律职能和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只有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公众监督有机结合,推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监督,才能真正把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