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开新路 油城变新局——从石油装备产业看东营市东营区的转型路径

2013-11-26 16:12:42   作者:记者 郭春雨 秦 昊 通讯员 刘海蓬 扈献文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东营区科技局组织召开石油装备产业创新联盟会议

    九曲黄河万里,从这里奔腾入海。
    黄蓝经济大潮,在此处叠汇交融。
    东营市,这颗黄河三角洲上的明珠,因油田而生,也因油田而兴。在国家黄蓝经济的大潮推动下,如何将油田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成为东营市的努力方向。
    作为东营市的中心城区、胜利油田的驻地——东营区如何主动转型,率先突破,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
    围绕“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争当排头兵”的总目标,东营区委区政府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石油装备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点和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做足“油地合作”文章,积极打造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拉开了跨越发展和打造中心城区增长极的新格局。
    “科技创新是加快转调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力度和成效。”在东营区科技局局长赵树平看来,石油装备产业想要转型发展,就要打破创新壁垒,抢占高端石油装备制造的科技制高点,将产业建立在科技创新、精诚合作、人才聚集的基础上,营造创新氛围,打造科技服务平台。


成立创新联盟:打造石油装备产业“航母舰队”


    在刚刚结束的东营区石油产业高新技术创新联盟上,山东科瑞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有了一个新的封号:“航空母舰”。
    作为石油装备行业年产值近百亿,国内唯一一家在全球设立分子公司和营销机构的企业,科瑞集团集高端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油田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油田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与油田EPC工程总承包三位一体,是东营区石油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对于“航母”称号,科瑞集团总工程师杨玉生并不认同:“在东营区,科瑞规模是比较大,但是科瑞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参加创新联盟的企业各有特色,很多高精尖的技术是科瑞都无法做到的,很多规模小的企业既精且专,科技力量雄厚,都需要科瑞去学习”。同时,杨玉生也表示,“创新联盟会议出乎我们意料,没想到就在自己周边有这么多的新技术、新工艺,完全可以替代国外产品和技术”。
    通过创新联盟这个平台,科瑞集团已经同区内几家企业就技术开发、设备研发达成合作意向。
    据了解,石油产业高新技术创新联盟是东营区科技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联合区内30余家石油装备企业成立的松散型、创新型、联盟型组织,如今已召开两届联盟会议,旨在实现企业间的沟通交融、互助共赢,形成石油装备产业发展合力,促进石油装备产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据介绍,创新联盟没有固定章程,不设盟主,采用“圆桌会议”轮值主席制度,想当盟主的企业提前向科技局递交申请,科技局经过认定后为企业“搭台”,帮着召集策划、筹备经费,万事俱备后企业“做主角唱大戏”。
    “下一步我们也要申请当盟主”。东营市福利德石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说,“在创新联盟组建之前,企业各自为政,没有交集。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整个石油装备产业链条上的大小企业摆到了一个平台上,给了企业一个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区内企业实现了技术共享和信息传递,为中小型企业赢得了商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科瑞这种大企业是行业的‘航母’,福利德等中小型企业是‘战机’, 通过创新联盟会议的对接,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有了大企业的坚实后盾,小企业科技力量、硬件设施都上了一个台阶,小企业也敢接大订单。每次会议结束,产业链条之间都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企业之间都会达成一批合作意向”。
    赵树平对东营区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驻地,石油资源在东营区形成了“大象经济”的同时,也为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保障。“大象经济”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围绕石油产业培养高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石油装备产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推进产业快速发展,让科技创新成为石油装备产业的引擎,才能最终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发展。
    如今,在石油产业高新技术创新联盟平台的助推下,东营区石油装备产业正抱团迈向高端产业集群式发展,并积极合力开拓国外市场。创新联盟也成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拆除创新藩篱: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本来就无国界,油地院企、企业之间更不应存在壁垒。”赵树平认为,“创新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创新无所不在。不管是‘大航母’,还是‘小战机’,都有创新,我们就要打破油地院所、企业各自为政的情况”。
    学机械出身的赵树平,深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的石油装备产业有了长足进步,但高端技术大部还是由国外石油装备公司把控。“信息的不通畅和资源的不共享是制约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为进一步推进油地院企结合,拆除创新藩篱,彻底打破创新壁垒,东营区科技局一是全力推进东营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建设。东营区政府今年8月8日下发《关于设立东营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及管理中心的通知》,明确了研究院的主要职责及机构。9月10日,区科技局邀请胜利油田科技处、“五院一中心”及市科技局有关领导,召开了第一次油地科技合作座谈会,双方在加强油地科技合作、推动油地科技发展及五院一中心入驻石油科技谷等方面深入交换了意见。11月15日,油地科技合作观摩座谈会在东营区召开,油地双方就联合成立油地科技合作领导小组、推进胜利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加快石油经济研究院建设、建立油田科技成果及人才数据库以及油地科研测试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还与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石油经济技术分院意向,分院一旦落成,将成为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集聚的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规划建设东营胜利科技创新园区,主要包括石油科技谷、生物科技谷、石油科技产业园、东营胜利大学生创业园,着力打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石油科技谷——主要是吸引与石油相关的各类研发机构入驻,特别是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以及油田在职和离退休科技人才入驻,打造石油装备高新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孵化基地。石油科技谷主要包括石油科技馆、石油装备交易中心、商务中心、研发中心、质检中心、海关直通场站等创新平台。目前,油田科技馆已确定入驻国贸中心,石油装备交易中心已通过省政府批复,研发中心正在进行土地挂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建设美国卡麦隆公司、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非常规气体研究中心等石油公共研发平台;质检中心是全国唯一获批筹建的国家级石油装备产品综合质检中心,检测范围涵盖80%以上石油装备产品,部分检测资质已通过国家认监委的评审和验收,今年开展检验检测业务6000余批次。
    生物科技谷——主要规划建设石化、生物制药、生物采油三大领域研发中心,重点引进一批生物科技、高端化工等高科技企业,打造集办公、研发、中试、金融及产业化等于一体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目前,正在推进项目区拆迁前期工作,总投资1.5亿元的九州通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
    石油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各类科技型、自主研发型企业,以及西城石油装备、贸易、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驻,打造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目前,202亩的起步区已开工建设,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等多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
    东营胜利大学生创业园——主要是搭建集培训、孵化、生产、办公、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打造以石油装备、生物制药为主,兼顾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创业孵化园区。
此外,从2010年开始,东营区科技局尝试引入民间资本搞基础建设,推动建设民营孵化器。先后启动了全国首家石油装备民营专业科技孵化器——中国石油慧谷和东营华智石油装备专业孵化器两个项目。目前,概算投资2.5亿元的石油慧谷青年创业孵化器项目已完成17栋楼房主体建设,4家企业已入驻;总投资1.2亿元的东营华智石油装备产业孵化器建设已完成立项工作,项目建成后预期可容纳70家小微型企业。
……
    一个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平台搭建,一个个不落窠臼的创意之举。无论是石油装备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石油技术研究院的建设,还是各类科技谷、科技园以及民营孵化器的建设……都围绕一个目标——实现资源共享。此举已日益成为东营区焕发活力的一个个亮点,东营区的石油装备产业链也由最初的在低端的加工延伸到了科技研发,由卖原料、卖人力延伸到做服务


完善服务体系:让创新活起来


    “创新往往来自闪念中的火花,想让星火变为产能,就要依靠产学研合作。”赵树平看来,“只有完善健全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才能让企业的创新力永远活起来”。
去年9月,在区科技局的推动下,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继山东孚瑞特院士工作站后成立了东营区第二家院士工作站,围绕低浓度瓦斯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燃气机电喷、电控技术属国内首创,煤矿低浓度瓦斯输送技术等2项专利填补世界空白。
    院士工作站的相继建成是东营区产学研工作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一个缩影。
    东营区不断加强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区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的石油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大项目引进、科技创新、名牌战略、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区内各石油装备企业把握发展有利时机,借助各级扶持政策,增上项目,拉长链条,做大做强,转型升级。目前,东营区石油装备已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及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先后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12个,拥有专利889项、国家(省)首台套产品13个。
    东营区还依托东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组建了新型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团队,建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21所高校的教学实验和项目转化基地,为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区与80多家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项目120多个。全区院士工作站达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40家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实现产值228.2亿元,科瑞、胜动、胜机、孚瑞特成为全省石油装备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
    以科技为本,以创新为线,东营区实现了由“传统石油零散件”到“高端石油装备”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从资源小城到科技大城的跨越。石油装备产业带动下的东营区的科技工作为黄蓝经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据统计,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比年初基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达到50家。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1亿元,占规模以上上业总产值36.1%,比年初基数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谈到未来的发展,赵树平借用陶行知《创造宣言》的这句话表达了东营区科技创新的展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东营区科技局将按照“科技驱动、油地联动”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推动油地科技合作,在澎湃的黄蓝经济大潮中升起科技的风帆,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