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创新驱动生态文明——近年来东营市科技工作发展成就巡礼

2012-11-07 00:46:08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东营市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图为2011年3月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前左二)参观该技术展台。

    近年来,东营市科技系统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繁花满眼: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011年以来,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1项,其中“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氧气底吹连续炼铜新技术”等22个项目进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省自主创新专项等重大科技计划。2011年,全市争取上级科技经费7231万元,预计今年同比翻番,均创历史新高。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了4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和1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全市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发明专利89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达到5名。4家企业设立了“泰山学者”岗位。李鹤林、谭建荣两名院士被市政府聘任为科技顾问。省科技厅批准该市设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奖”,这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个跨区域的省级奖励,也是全省第一个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科技奖励,将对该市科技创新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树梧引凤: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自2005年12月石油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设施面积13.9万平方米,在建17万平方米,入园机构达到201家,其中在孵企业126家。园区在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进入先进行列,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实施方案获市政府批准实施。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突破。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纳入国家农业科技产业“一城两区百园”战略规划。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及管理中心正式设立。目前已组建起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一批重点科研项目逐步展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市整合高原公司、石油大学、油田采油院三家力量,创建的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得到中央、省、市以及油田、石油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同行专家可行性论证,年内有望得到批复。
  ——产学研联建科研机构取得新进展。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揭牌运行,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农科院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开工建设。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启动运营。市政府与天津大学、青岛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北京化工大学、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中心达成合作意向。


“转调”活水:高新技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6家。认真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研发费投入。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稳步推进。该市企业首获国家科技创业引导基金支持,省科创投、高新投入股方圆科技公司,宝莫公司、国瓷公司分别在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广元公司在天津交易所挂牌。以东营高新区为主要载体,集中培育形成了石油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石油装备等3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该市被认定为省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市。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74%。1-9月份,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44.36亿元,同比增长25.5%,“占比”32.15%,比一季度提高1.27个百分点。


渐入佳境: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省级7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4家、省级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依托市科技企业协会,开通了省内首条综合科技服务热线“12341”,回复满意率达97%以上。技术市场活跃,该市一家技术转移机构被科技部列为中国创新驿站基层站点,成为全省首批两家基层站点之一。今年1—9月份,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0.36亿元,居全省前列。该市被科技部批准创建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


新意迭出:农业和民生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第十次联合工作会议在该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科技部、美国农业部主办,主办方及山东省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取得显著成果,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依托农业科技信息协会,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共聘请农村科技特派员150多名,发展会员7万多户,覆盖东营及周边25个县区,构建起了紧密联结农户、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学校建设,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优势,围绕棉花高产管理、粮棉轮作、有机蔬菜栽培等组织培训23场,因需施教,培训农民。
  ——组织实施“渤海粮仓”建设工程。与中科院合作,启动“渤海粮仓”工程,重点开展重度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及粮棉轮作试验。今年将建成示范基地2000亩,力争用五年时间,在全市建设百万亩粮棉高产基地,形成种业、菌肥、工厂化育苗、粮棉加工一体化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科技示范体系。
  ——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实施了“秸秆高值化利用”、“城市直饮水”等科技项目,被作为省重点科技惠民项目推荐至科技部,将为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发挥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固本强基:科技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东营市科技局秉承“团结、务实、创新、高效”的理念,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营造民主公平工作环境。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以提升执行力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整体工作效能有了明显提升。加强制度建设,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建立了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市科技局连年被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今年“七一”前夕,被市委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0月,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政府部门工作评议活动中名列前茅。


信心满怀:今后东营市科技工作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东营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全市科技系统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工作的部署,积极探索新时期干好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全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0项,获得自主创新成果300项;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孵化设施总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
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科技园区建设。在东营开发区规划建设占地2.5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打造集科技教育、创新创业、生态居住等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并借此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国家“一城两区百园”部署,加快农业高新区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提升创新平台水平。力争2013年完成“生态谷”基建工作,大学科技园主体功能基本实现,2015年入驻机构达到300家,建设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13年正式启动占地130亩的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加快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打造集青年实习、实训、创业、就业于一体的城市服务业综合体。力争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成功。争取天津大学、青岛大学、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在该市设立分支机构。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培育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启动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推动全市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
  ——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和《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尽快修订出台《关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大科技政策扶持力度,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实现大的增长。研究制订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意见,尽快筹备组建东营科技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探索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信用担保等途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引导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扬勇于担当的工作精神,弘扬“团结、务实、创新、高效”的工作作风,加强学习,强化管理,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不断优化机制、改进作风、激发热情、提高效率,努力打造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特约记者  孙海冰  王永利  李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