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在全省市、县(市、区)科技局长培训班上阐述:知识产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
●“智力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物质资源越用越少,智力资源越用越多。对智力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法律保护就是知识产权。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由过去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要素驱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本质的要求。”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运用的最高层次。所谓知识产权战略,说到底就是如何把知识产权当做工具、当做武器来打击对手,保护自己,赢得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围绕这件事情,企业采取的任何策略、方法手段都是体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
●“只讲保护,不讲创造、不讲运用、不讲管理,那是美国人最希望我们干的事,这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智慧,鼓励创新、诚信守法、勇于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并使这样的文化成为社会上文化的一种自觉意识。”——马维野
在9月25日举办的全省市、县(市、区)科技局长培训班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司司长马维野做了一场题为《知识产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的讲座。马维野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量自身经历从认识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优化知识产权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在座科技局长们阐述了其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马维野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讲座由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主持。
马维野首先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为根据,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并指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通过由传统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由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驱动的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马维野在讲座中说,我们国家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是要依靠创新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主要是靠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创新发展模式当然也离不开一定物质资源的使用,但更加关注的是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物质资源越用越少,智力资源越用越多。而对智力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法律保护就是知识产权。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由过去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要素驱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本质的要求。
认识知识产权
马维野从特性、定义、国内外研究角度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知识产权”,解释了社会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误解,并突出强调了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对于如何认识知识产权,马维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的类别和知识产权的基本性质的分析提出知识产权中的“知识”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的知识经济中的“知识”。马维野认为应该从英文的准确表达来探究,即intellectual property 与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前者指智慧财产,后者指智慧财产权利,表明知识产权中的“知识”乃“智慧”之义;知识在英文中翻译为:knowledge,指公知性的学问、学识、认知,由于知识的公知性,知识不能产权化。智慧在英文中为intellect,指的是非公知性的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的好才能产权化。在这里,马维野以好莱坞巨制动画片《花木兰》为例,认为花木兰故事本身属于中国,是中国知识宝库的奇葩,但是美国人运用智慧使《花木兰》成为了他们的知识产权。由此,“知识”与“智慧”的不同可见一斑。
“智慧”产权化了以后,就有了经济价值。马维野举例说明,苹果公司拿走苹果手机销售利润的58.5%,而中国大陆生产苹果手机的厂家仅仅拿走1.8%的利润。为什么苹果公司可以获取利润的绝大部分,而中国人出了这么大的力却只赚这么少的钱?就是因为苹果公司巨大的品牌价值,同时它掌握着它所销售的所有产品核心的专利。
马维野指出,同科技工作最密切的知识产权是专利。知识产权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个知识产权主要指的是专利,而不是其他的知识产权。马维野认为专利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公开来换取垄断的制度。专利在英文中翻译为:patent。专利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个是公开,另一个是垄断。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专利信息,就可以给企业节省60%的研发时间,节约40%的研发经费。
马维野认为,商标和品牌是企业的名片,专利是它的芯片,而有的时候专利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品牌的价值。以刀具市场为例,1983年才成立的广东阳江十八子集团通过不断地开展技术革新,把技术革新成果送到中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申请专利保护,通过授权不断地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垄断市场,把百年老字号的王麻子和张小泉赶出了市场,这说明各项知识产权对企业都很重要,而专利恐怕是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马维野又指出自主创新中的“自主”与自主知识产权中的“自主”不是同义词,自主创新中的“自主”是以自己为主的研发活动,但不等于独立自主、自我创新。而自主知识产权中的“自主”是指权利人对享有的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权利,这种独占权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方法来获得。所以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并不等于拥有知识产权,也不能排他性的享有自己的创新成果。不是说所有的自主创新成果都是自主知识产权,换句话说,创造并不等于拥有。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讲,不但要学会自主创新,也要学会购买引进合作,要能够让知识产权为我所用,这才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最高水平。
什么时候创造等于拥有,就看发明创造的成果是不是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发明创造就是公知技术,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使用。而要想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并能排他性的使用,关键在于是否获得法律的保护,即应该积极的申请知识产权,获得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发明创造的成果应及时申请专利保护,不然很可能就白忙活了一把。特别是专利授权的制度是申请在先,谁先申请就把权利给谁,不看是谁先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变成了专利,它才有独占性,这个时候企业才能拥有它发明创造的成果。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是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性,这种独占性使得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马维野也讲到了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要远远多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很多科学上的事情跟知识产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像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用原子核方法获得的物质等有可能是重大的科学突破,但专利法明确规定对这些一律不授予专利权。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技术可以专利化,科学是不能专利化的。
运用知识产权
企业有了知识产权,都希望能够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知识产权的关键就在于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马维野指出,不是什么知识产权都能拿来运用的。首先知识产权的质量要好,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没有足够数量的知识产权不行,但决定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产权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而专利的质量主要指专利的法律质量、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
专利的法律质量可以用专利权利的稳定性来加以表达,而专利权利稳定性可以通过有效专利来说明,企业获得授权专利数量再多,如果大多数都是无效的,目前存活的很少,这个企业专利权利稳定性就太差了。专利的技术质量可以从发明专利的多少加以说明,发明专利是质量最高的专利,因为它技术含量最高。马维野对比了中国专利权利人与外国权利人在质量方面的差距。国内外的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当中,中国国内维持十年以上的专利占总数的8.2%,而国外的为32.8%,国内专利权的稳定性远远低于国外的企业。在专利的技术质量方面,几家企业目前仍然存活的三种专利当中,通用汽车公司发明专利比重为98%,丰田汽车为66%,而奇瑞汽车是8%,长安汽车为3.4%。由此不难看出,跟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根本不占知识产权优势,质量比较差。
马维野指出,要提升专利的质量,在申请阶段就要把好关。此外,知识产权的价值能不能实现,除了知识产权自身的质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一般来讲,知识产权的管理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府的管理,一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
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试点探路、重点引领、重点部署等方式来引导企业做好知识产权工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应该有三要素:制度、机构和人才。一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作为一个企业,都应该纳入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中来,加以规范管理。光有制度还不行,还要有落实制度的机构,作为一个企业,设立一个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比不设立机构好的多,设立一个强势的机构也要比设立一个弱势的机构好的多,有了制度、机构,关键还是要给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置最优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同时,马维野建议科技局长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可以进行优势互补。
马维野认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运用的最高层次,所谓知识产权战略说到底就是如何把知识产权当做工具、当做武器来打击对手,保护自己,赢得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围绕这件事情,企业采取的任何策略、方法手段都是体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
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社会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企业认为,我没有专利,我没有商标,没有知识产权,难道我也需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温州打火机事件给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回答。浙江温州市生产的打火机由于物美价廉卖到了全世界,欧洲是它重要出口地区,但欧盟突然出台一个法案,规定凡是在欧洲销售的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必须加装以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才允许在欧洲销售。不要小看这个安全锁,它里面的专利很多,这些专利都被欧洲人和美国人给申请完了。这个法案出台后,温州市打火机行业协会迅速组织全市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跟欧盟抗衡。所以,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不等于遇不到知识产权纠纷,更不等于不需要知识产权战略保驾护航。另外一种误区,认为只要运用好知识产权,别的就都不用管了,这是夸大了知识产权的功能,单纯靠知识产权是不可以包打天下的。
马维野强调了运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运用”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来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个工作环节之一,马维野认为创造是源头、管理是基础、保护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保护并不是我们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讲知识产权只讲保护,不讲创造、不讲运用,这正是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最希望咱们中国人干的事情。
保护知识产权
马维野指出,虽然保护不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但就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财产,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给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并不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知识产权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国际层面上来看,面临着国际社会的知识产权打压有增无减,而国内侵犯知识产权的现状非常严重。当前,我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却严重不足,特别是保护专利的手段更是严重不足。
马维野介绍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实行的是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保护模式。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各有优缺点,司法保护是最严厉的保护,但司法保护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而且司法保护要打官司,要花钱,要花时间,即使赢了官司,所获得的赔偿还不够交诉讼费的。而行政执法具有主动出击、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行政执法在我们国家今后一段时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马维野强调,无论政府怎么下力气去保护知识产权,企业的知识产权能不能得到最有效地保护,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强的企业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尝过重视知识产权甜头的企业,第二类吃过不重视知识产权苦头的企业,但是这两类企业数量加起来并不多。绝大多数企业把知识产权保护没当回事,既不懂得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保护知识产权,必须重点培养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优化知识产
如何为知识产权工作、为科技工作、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马维野认为优化知识产权环境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鼓励创新精神,宽容失败,力戒模仿。
第二,树立竞争意识。知识产权核心价值就在于它通过独占性可以给企业带来垄断利润。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激励竞争,保护垄断,这种本质特征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作用。
第三、彰显诚信道德。诚信文化的严重缺失正是我国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观念障碍。
第四,培育法制观念。必须把诚信道德和法制观念结合起来才能教育民众自觉诚信守法,从而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倡导人本主义。在科技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当中,要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尊重人的智力劳动,尊重人的心理需求。
马维野指出,以上五点构成了知识产权文化的主体框架,它集中体现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上,全社会应该树立以下知识产权意识:
在领导层面上,要树立将知识产权工作视为一把手工程的意识;
在企业层面,企业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不去侵犯。
在民众层面,广大老百姓要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光荣,侵犯知识产权可耻的荣辱观。
讲座临近尾声时,马维野司长呼吁:“我们要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智慧,鼓励创新、诚信守法、勇于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并使这样的文化成为社会上文化的一种自觉意识。”(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