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把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作为建设黄蓝经济区的优势主导产业来抓,发力抢占高端石油装备制造的经济和科技制高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四补策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由“传统石油零散件”到“高端石油装备”,由“东营制造”到“东营创造”的华丽转身。
资源不足机制补。东营区大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为高端石油装备制造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引导和支持石油装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连续举办中国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国内外造成良好的石油装备发展环境。截至目前该区有11家石油装备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60%以上。加大对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达3395万元,80%以上的资金投向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6亿元,减免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1100万元。
院校不足企业补。立足区情,东营区把重点放在大力构建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上,引导企业走产学研之路,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中国石油大学与科瑞集团组建了海洋石油钻采装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靠科技创新,科瑞集团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9000米超深井特种钻机、极地超低温钻机、天然气压缩机和水下生产系统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全区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先后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12个,目前已拥有国家专利750项、国家首台套产品13个。
区内不足区外补。东营区把眼光瞄准省外、海外,加大引进对高端石油装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先后制订出台了《东营区人才特区发展规划》《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意见》为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胜机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汉石油学院签订了合作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对井控装置的研究与开发,目前研制的高温高压井控装置,高温达到150℃,低温零下70℃,适用于深海、沙漠等各种恶劣环境,在我国石油石化系统首家通过“挪威船级社”国际最高级的pr2性能检测认证。如今,胜机公司每年都有十几种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问世,海上热采井口装置等填补海上热采空白,成为23个国家和地区的抢手货。孚瑞特公司与工程院李鹤林院士联合建设院士工作站,加大对抽油杆的研究与开发,节能游梁式抽油机、双向节能抽油机和连续抽油杆等“三抽”设备国际领先,成为中石化、中石油一体化合作企业;截至目前,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倾斜全区共引导石油装备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人才库1个,近20个大类,极大的丰富了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不足高层补。东营区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上级科技项目的争取力度。2011年,东营区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支持到位资金1483.8万元,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获无偿资金640万元;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创新基金1项,省攻关1项;2012年,区科技局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截至目前,已经争取资金1730万元,科瑞集团申报的ZZ90/5850DB海洋钻机项目,获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1000万资金支持。
目前,东营区石油装备已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及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陆地石油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主导产品产能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抽油机、抽油杆、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东营创造”石油装备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扈献文)
资源不足机制补。东营区大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为高端石油装备制造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引导和支持石油装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连续举办中国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国内外造成良好的石油装备发展环境。截至目前该区有11家石油装备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60%以上。加大对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达3395万元,80%以上的资金投向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6亿元,减免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1100万元。
院校不足企业补。立足区情,东营区把重点放在大力构建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上,引导企业走产学研之路,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中国石油大学与科瑞集团组建了海洋石油钻采装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靠科技创新,科瑞集团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9000米超深井特种钻机、极地超低温钻机、天然气压缩机和水下生产系统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全区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先后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12个,目前已拥有国家专利750项、国家首台套产品13个。
区内不足区外补。东营区把眼光瞄准省外、海外,加大引进对高端石油装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先后制订出台了《东营区人才特区发展规划》《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意见》为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胜机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汉石油学院签订了合作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对井控装置的研究与开发,目前研制的高温高压井控装置,高温达到150℃,低温零下70℃,适用于深海、沙漠等各种恶劣环境,在我国石油石化系统首家通过“挪威船级社”国际最高级的pr2性能检测认证。如今,胜机公司每年都有十几种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问世,海上热采井口装置等填补海上热采空白,成为23个国家和地区的抢手货。孚瑞特公司与工程院李鹤林院士联合建设院士工作站,加大对抽油杆的研究与开发,节能游梁式抽油机、双向节能抽油机和连续抽油杆等“三抽”设备国际领先,成为中石化、中石油一体化合作企业;截至目前,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倾斜全区共引导石油装备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人才库1个,近20个大类,极大的丰富了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不足高层补。东营区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上级科技项目的争取力度。2011年,东营区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支持到位资金1483.8万元,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获无偿资金640万元;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创新基金1项,省攻关1项;2012年,区科技局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截至目前,已经争取资金1730万元,科瑞集团申报的ZZ90/5850DB海洋钻机项目,获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1000万资金支持。
目前,东营区石油装备已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及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陆地石油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主导产品产能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抽油机、抽油杆、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东营创造”石油装备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扈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