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从事塑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的研究,在机械行业里算是冷门,许多人不愿涉猎,他却坚持研究了30多年。
长期以来,塑料生产行业终处在高耗能、高浪费状态。螺杆,是塑料生产中的关键零部件,螺杆越长,塑料加工机械的能耗越大,制造越困难。而随着塑料品种不断增加、制品要求不断提高,螺杆越来越长,耗电节节攀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瞿金平就致力于缩短螺杆的研究 ,在国际上率先将周期性变化力场引入螺杆塑化加工过程,提出了塑料动态塑化成型方法及原理,发明并成功产业化塑料动态塑化加工设备,缩短了螺杆长度。但是螺杆始终还是存在,塑料生产行业始终难以摆脱“电老虎”的标签。
2007年,瞿金平大胆设想:能否将螺杆彻底从塑料加工机械上拿走呢?如果真能拿掉,加工能耗高、塑料多次循环利用等问题能否随之解决呢?他从潮汕牛肉丸的制作工艺受到启发,提出以拉伸流变为主导的塑料塑化输运机理,进而用叶片代替螺杆。在由定子、转子及叶片组成的特定几何空间中转动时带动物料输送,同时随流道截面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周期性变化过程中承受拉伸和压缩作用,这样既加快了物料的输送塑化效率,又避免了物料大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塑料制品的生产质量。这套塑料无螺杆塑化挤出技术及设备是国内外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领域的重大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冷”的领域倾注热情执着科研,终于使自己成为“热门人物”。
冷与热,是相对的,是变化的。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次“热门”都有其形成、发展和消退过程。“热”不会凭空出现,在它到来之前一定有个萌芽和发展的过程。有识之人坚守“冷门”,取得了最关键的研究突破, 进而发展为众人追捧的“热门”。
科研人员应正确认识、把握研发课题的“冷”和“热”,善于、敢于在“冷”处发现未来的“热”,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