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丁肇中的工作方式

2011-11-08 23:08:34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不是在开会,就是正在开会的路上”。
     人们对这句话不陌生,用它形容忙碌的公务人员大体恰当。
     令人惊诧的是,这句话却被用来形容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
     笔者近日看到一则几年前的资料:科技系统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表明,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越少,正高级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活动。采访这项调查的记者就用本文开头引用的那句话为这种现象写下注脚。
     于是笔者想起了丁肇中教授的工作状态。
     丁教授正在做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是在宇宙中探索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宇宙起源等。整个项目的团队由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人组成。高难度的科研项目,庞大的科研团队,领军人肯定很忙。丁教授是怎样工作的?如何保持旺盛的科研创造力?
  他说: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做实验基本啥也不做。学校开会我从来不去,也不担任任何职务,不参加任何评审委员会。我用100%的时间做实验。
  而国内的一些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就大相径庭了。
  某高校教授说,学校为了拿大钱,拿大项目,把水平高的教授都赶到科研战线上,大教授整天忙于找课题、写总结、报评奖,自己没有时间做课题,课题都是博士生们完成。一位50多岁的博导的反思更为直接:“我现在就是一个销售员。”这位博导把自己的科研历程概括为“拉订单、做销售”,“运作的全部是商业的一套,感觉完全不像做学术的”。
  这就使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陷在各种各样的会议里不能自拔。科研本身的质量可想而知。这大约是我国创新力落后,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二:一是一些科研人员耐不得寂寞,发财欲望强烈。二是我们的机制不尽科学。
  改变这种状况,应综合治理。要改变因“底薪”太少逼得教授变“销售”的现实,鼓励科研人员潜心安心做科研;要借鉴国外科研领域不准从项目经费提成的制度;要让有志向有能力搞科研的人员有更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工作节奏,减少他们的会议。他们已经心无旁骛地处于科研状态,何苦还非要他们到会听一些类似“提高认识、振奋精神、积极工作”的劝诫?
  行文到此,笔者想说一句:我们有无类似丁肇中教授那样工作方式的科研人员?如没有,“特批”几个试试可否?(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