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访日照市科技局局长王西凌

2011-10-25 16:03:27   作者:记者 周传虎 通讯员 潘 宁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日照市科技局局长 王西凌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前不久出台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首次将“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是一个投入高、见效慢的长久性事业,如何平衡科技工作这种高投入、慢见效的矛盾?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落后地区如何迎难而上、持续发展?日前,日照市科技局局长王西凌向记者念起了他的“科技经”。
   “落后地区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我思考了10年的问题。”在日照市科技局局长的岗位上坚守10年,这让王西凌关于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些创新性思路得以顺利延续。


迎难而上:落后局面下的追赶


    2001年11月20日,王西凌就任日照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此前,他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临沂师专、临沂地委宣传部、日照市委宣传部、日照市东港区委宣传部、日照市教育局等部门供职。对于当时的日照市科技工作,王西凌坦率地称“基础较差”,“2001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仅为90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5.7亿元,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只有71件和35件,衡量科技工作的几项主要指标均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
    刚刚上任的几个月,王西凌延续老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办法——抓项目。但他很快发现,科技工作是一个涵盖了从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平台建设等的整体性工程,远非“抓项目”那样简单。
    针对当时科技局内部存在一些不良工作风气的情况,2002年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王西凌就召集全局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更新科技工作观念,强化思想作风和队伍建设。他还成立了局委会,实行科技工作阳光政务公开,在全局范围内进行机构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日照市科技局还专门成立局机关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并于2002年5月印发了《日照市科技局关于开展作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很快,日照市科技局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当时局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无据可依”的情况,日照市科技局于2002年7月印发了《日照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科技项目的申请与受理、评审与立项、跟踪与管理以及项目验收进行了详尽的规范。
  2002年下半年开始,王西凌着力对日照科技事业未来发展思路展开了集中调研。“我们出去调研学习,基本上也都是选择去一些落后地区,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落后地区嘛!出去学习也是学习他们的发展思路和措施,经验是学不来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
  这一年,日照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同比增长2.06个百分点,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620万元,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1%。


“13421”:跨越发展中的杠杆


  经过为时近一年的集中调研,2003年9月,王西凌提出了日照市科技事业“13421”科技行动计划,即“突出一个重点,实施三项工程,创新四个机制,建设两个体系,实现一个目标”。
   “突出一个重点”,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强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扶植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措施,从计划、投入、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重点做好大学科技园、高科技工业园、日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和岚山省级民营科技园、鲁圣高科技工业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建设,增强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功能。
    “实施三项工程”,即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专家组,建立、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和中介服务体系,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抓好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示范基地和15个示范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园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科技计划立项、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调查,建立日照市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库,组织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创新四个机制”,即创新产业研合作机制,合作建立研发机构,联合攻克一批技术难题,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帮助企业培训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在计划、经费等方面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实施专利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库,建立成果引进发布机制,积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搭建成果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按照1%的要求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合作,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和银行、外资以及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创新科技工作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实现科技事业跨越发展。
    “建设两个体系”,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研究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开发的政策措施,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龙头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成立日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情报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等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加强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构建日照市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平台。
    “实现一个目标”,即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发展。科技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科技进步考核全部达标,从根本上改变日照市科技工作的落后状况,实现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
    “13421”科技行动计划的效果显而易见,在连续实施5年间,日照市科技事业节节攀高。2003年,日照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87亿元,到2007年达到了131.66亿元,是2001年的23.1倍,年均增幅50%以上。期间,日照市科技局还两次修订发布《日照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印发了《日照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日照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享暂行管理办法》、《日照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等促进科技创新、完善科技管理的政策文件。
    王西凌认为,“科技工作者需要具有一种长远眼光,科技工作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事情,没有一种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耐不住寂寞,很难实现持续的跨越发展。”


“三大工程”:百尺竿头上的引擎


  2007年下半年,面对“13421”科技行动计划的斐然成绩,王西凌发现“局里有些工作人员开始放松,干劲不像以前那样足了。”于是,他又开始考虑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要做好科技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尤其是落后地区更要重视这一点;第二是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工作要不断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抓好思想作风和队伍建设,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2008年9月,王西凌提出了日照市科技工作的“四个转变”:在工作目标上,由“改变落后面貌”向“争创一流”转变,着力推动跨越发展;在工作指导上,由“项目科技”向“创新科技”转变,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工作重点上,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主”转变,着力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在工作方式上,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增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
    与此同时,王西凌还提出了致力于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创新工程”:“125”科技创新企业工程,即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建立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3”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即“六院”、“四中心”、“三个平台”建设,“六院”包括日照机械制造研究院、日照化工研究院、日照精品钢铁研究院、日照海洋工程研究院、日照虚拟科学研究院和日照农业科学研究院,“四中心”包括清大华创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日照经济开发区高创服务中心、日照高新区科技孵化中心和日照综合技术转移中心,“三个平台”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平台;“251”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一支由200名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组成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5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10个科技创新团队。
    “三大创新工程”的引擎作用由此凸显。2008-2010年,日照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34.4亿元、333. 8 亿元、499.84亿元,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9.84亿元,是2001年的87.9倍;市级科技经费2000万元,是2001年的22.2倍;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107件,授权量达到1290件,分别是2001年的29.7和36.9倍。由2001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1位。到2010年底,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全市有22家企业被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的有118家。“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122个,资金7462万元,申请专利5782件,授权专利3551件,完成重要科技成果557件,市级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达465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23项,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国家海水鱼类研究与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建立“山东黄海岛屿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并且新建了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6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超前谋划,思路清晰,坚持不懈,这是王西凌一贯的工作态度。记者看到,他提出的“13421”科技行动计划主体内容比2006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早了近4年,而他2002年就开始探讨的科技投融资公司的思路则在近几年才逐渐得到广泛发展。
  “科技工作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都有一系列考核指标在那里呢,你的发明专利是多少?你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是多少?你的研发平台有多少?这些都是大家可以看到的东西。”王西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