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从钢笔帽上的小孔说起

2011-09-06 15:46:21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那天清理写字台抽屉,见到一支老牌钢笔。好久不用钢笔了,钢笔帽上的小孔却让我忆起多年前叶永烈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的一篇科普文章《钢笔帽上的小孔》。文章说,这个是通气孔,用来平衡气压,防止拔笔帽时气压变化过大导致墨水喷出来。
    记得当时很多报纸都发表过科普作品,通过日常事物介绍科学知识,提升读者科学思维的水平。
    当然,科普作品的作用远不止此,有时能够点燃发明创造的灵感,引发巨大的科技进步。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伟大科普作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20世纪两个极重要的科技发展的起源是近代计算机与DNA双螺旋结构。后者是1953年JD沃森与F克里克发表了一篇文章为发端的,他们在文中指出,生物遗传分子叫DNA的结构为双螺旋。此文被公认为是20世纪生物学界最重要的文章。因为它指出生物衍生繁殖的机构是基于双螺旋中两个螺旋之间的化学力量,可以联合,也可以分开。这篇文章把人类带进了人造生命的时代,影响极其深远。
    使两位科技工作者走上揭开生命遗传密码道路的,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在1944年出版的科普著作《生命是什么?》。
    在这本书里,薛定谔认为,当时的物理学不能说明的生命之谜乃是遗传现象,生命的本质存在于提供给成为人、老虎或老鼠的特征的遗传信息中,生命的特异性存在于染色体内。他还指出在分子中存在着某种极其特别的机制和某种复制信息的方法。
    这本书的出版,在西方物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对基因的兴趣,从而转向了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年仅17岁的美国人沃森眼前一亮,产生了揭开奥秘的冲动,饶有兴趣地转向了研究基因、核酸结构的工作中。
    英国的弗兰西斯·克里克、莫利斯·威尔金斯(均是物理学家)也同时对此产生兴趣,三位年轻人志同道合,共同挑战这个课题,为探索DNA的科学图景而孜孜不倦、不顾风险、穷究到底。终于,他们三人以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可见,一本引领科学发展的科普著作对科学新人的出现和创新成就的产生是多么重要!
  从钢笔帽上的小孔、水壶盖上钢精锅盖上的小孔这类简单的科技现象,到高深的DNA,当今时代,具有科技含量的东西比比皆是,科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科学道理我们并不知道,甚至愚昧地生存着。我们期待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多做科普工作,多写知识性、趣味性俱佳的科普文章,让大众成为科学的现代人,加快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