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永动机和袖珍电动车

2011-08-30 16:39:02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最近先后看到关于两个发明人的报道,觉得挺有意思。
    一个是48岁的方徽宁,小学学历,是原银川糖厂的电焊工。离职后做游乐设施生意,年入70余万元。他痴迷发明“永动机”, 认为成功后“可以改写牛顿力学,推动人类向前发展至少100年”。怀揣伟大抱负,他不再做生意,一门心思摆弄机器。14年来,他变卖了房产、宝马轿车等,租房居住。
    专家认为他的“动力车” 违背了牛顿力学,实际上是一种可以省力的变形杠杆,类似滑轮组之类的机械,不是能克服阻力,将一分力转化为无穷大的设备。但他依旧坚信,自己的创新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一个是济南市87岁的王洪利老人,发明了袖珍电动三轮车。车高0.9米,长0.8米,重28公斤,可以当座位休息,当扶手行走,还可以提上公交车。乍看起来就像一个儿童玩具车,载重却能达到150公斤,时速10公里,充满电6小时,能跑12公里,车前面还可以装东西。他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他骑着车子上街时,引来了很多人的掌声。
  发明创造能促进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史首先是一部发明创造史。 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然而,方徽宁的发明经历使我想到了《庄子•列御寇》中的《屠龙之技》:一个叫朱泙漫的人,向一个叫支离益的人学习屠龙的技巧,花费了千两黄金的家产,学了三年,满师之后却发现,此技毫无用处——因为现实世界里没有龙。方徽宁的发明违背自然规律,看来是难以成功的,尽管精神可嘉,但到头来他可能只会收获“悲壮”。如果他把百万资金投入到切实的创新项目,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而王洪利的发明却是实实在在。首先是有需求,其次是符合动力学原理,再次是材料相对好找。他只用一个星期就做出样车,进入测试阶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必须经过发明才能成为技术,技术必须有发明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现在,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发明的重要性,国家用专利制度鼓励和保护发明,搞发明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些锲而不舍的发明人群中,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多少动人心弦的悲欢。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向他们致敬。(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