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裹泥胁沙,逶迤汇入渤海,浊黄激荡蔚蓝,大自然的万钧伟力造就了壮美富饶的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这座共和国唯一一座每年都生长广阔新淤地的城市,多年来一直以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成就闻名海内外。
科技创新,这个感觉中性甚至有点“冰冷”的词汇,却在东营为如火如荼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大潮再添一股热流,让这座山东省唯一全境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活力倍增。
“十一五”期间,东营市的科技工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农业与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实现了科技事业的新跨越,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东营市连年被科技部命名为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全省连续四次获此称号的三个市之一。东营市成为 “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在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中列第20位。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整体先后被命名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0年7月,市科技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
跨越之一: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围绕落实国家、省自主创新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市财政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市政府修订了《东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批转了 《市科技局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对上政策争取尤有斩获。黄河三角洲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科技部批准,破格申报国家级实验区,成为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东营市提出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均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对强化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科技支撑产生重要影响。
跨越之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十一五”以来,市县(区)两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5.79亿元,人均315元,是“十五”期间人均科技经费的近10倍,累计争取省级以上无偿科技经费1.86亿元,带动企业R&D投入95.6亿元,2010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35.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
跨越之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263项,其中省级以上609项、国家和省重大项目23项,取得科技成果640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11项,在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氧气底吹多金属捕集技术领域,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标志性重大成果。万达集团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新型企业,11家企业被列入全省创新型企业试点。1家技术转移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市技术贸易交易额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连续4年突破10亿元。
跨越之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08年以来,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标准,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占黄河三角洲区域的55%。其中4家企业被科技部批准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6年的3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81亿元,年均增长43.0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15.64%增长到2010年的25.35%,年均提高2.33个百分点,连续9年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东营市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特色产业基地集群试点备选单位。广饶县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
跨越之五: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全面启动,进入省级决策并列入省(山东省)部(科技部)会商议题,建设方案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并由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批复实施。研究院一期工程3.2万平方米研发大楼已完成主体,今年将投入使用;依托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中国农科院可持续发展所共建的两座野外科学试验站已经投入使用;与中国林科院、北京大学达成共建林业和城市生态科研基地协议。围绕研究院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和油地校科技合作,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家;建成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示范联盟3个。
跨越之六:科技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东营市覆盖全市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全市孵化设施总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20多家,孵化器内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亿元。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减免资格审核,被认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获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资源节约型科技示范园区、省建筑节能示范园区、省重点服务业园区、省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等称号,获批建设东营第一家综合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2008年9月开工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 “生态谷”项目区取得重要进展,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全市重点调度的15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8亿元,在建面积1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万平方米。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踊跃,目前已达32家。
跨越之七: 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从国内外引进30多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100多个优质农、林、畜、水产良种,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实施了农村产业信息化科技特派员行动,重点培育“百姓科技”品牌,“百姓科技”会员达到5万多户,实现经济效益20亿元。“百姓科技”成为黄河三角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有生力量,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称其为“做得最实、最贴近农民的模式”,市科技局被科技部等国家八部委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跨越之八: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
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先后引进了谭建荣院士、李鹤林院士等为代表的5个院士团队和 “高端精密仪器制造”、“新能源材料研发”等6个海外创新团队。三年引进高端技术人才560名,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60名,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省“万人计划”。
跨越之九: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深入推进
近年来,市科技局先后制订了工作运行模式创新实施意见等6个科技管理机关建设的文件,连续开展和谐机关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等活动,构建了“1+X”工作运行模式,实行“区域创新总收益”绩效考核办法,有效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实现了科技工作思想观念的“五个转变”(即变“等靠要”为“闯试冒”、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孤立开展创新服务为协同开展创新服务、变“花钱”搞科技为“赚钱”搞科技、变依靠行政力量为主推动科技工作为依靠市场力量为主推动科技工作),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服务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得到提升。市科技局在全市政风行风社会评议中多年位居先进,荣获省级文明机关称号。(特约记者 孙海冰 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