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中)到高新技术企业济南力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调研
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市长张建国视察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李泽敬局长(左一)深入企业调研产学研工作
“十一五”以来,商河县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商河为主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拉动作用,为全县社会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主创新 “十一五”成果丰硕
(一)抓科技项目,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商河县始终把组织申报、筛选上报、承担实施科技项目作为提高全县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市级以上各类计划64项,获得无偿扶持资金1776万元,其中:国家级资金213万元,省级资金338万元,市级资金1225万元。全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实施各级科技计划162项;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56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65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6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
(二)抓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商河县特别注重引导、培育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15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31家设立技术部、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科技办等研发机构,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4%。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引导80余家企业与国内具有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6个。“十一五”以来,共转化科技成果178项,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抓高新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到24家,技术领域涵盖了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5大领域,形成了开发区、城区产业园两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四)抓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壮大。
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辖区内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加到59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和动力。
(五)抓推广示范,推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商河围绕粮食、花卉、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在培育科技农业龙头企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提供科技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成了高标准的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商河县畜牧科技示范园。“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引进推广各类农、林、牧、水产新品种326个,新技术158项,推广应用新成果90项,良种覆盖率达98%,新成果应用率80%以上,围绕特色产业,新建各类示范点28个,其中:种植业示范点15个,林果业示范点8个,综合养殖示范点5个,发展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户2800余家。
(六)抓专利申请,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申请专利431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2件,授权专利125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在全县专利申请数量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专利申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从2008年开始,商河县专利在济南市专利奖中的获奖等次不断攀升,“一种机制木炭设备”获得济南市专利奖三等奖,“一种自动络筒机”获得济南市专利奖二等奖。2010年,“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及其制备方法”项目获得济南市专利奖一等奖。随着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推动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制定企业标准18件,全县已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7件。
(七)抓政策制定,推动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先后作出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商河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商河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热情,形成了人人谈创新、人人议创新、人人争创新的浓厚自主创新氛围,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抢抓机遇 “十二五”圆满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商河县将继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商河”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以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市转型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和工业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科技普及推广,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突出抓好产学研、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大力实施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柱,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帮助部分前景较好,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引进应用新技术,使其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推进全县工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做好工业园区的科技工作。支持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企业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织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使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工业园区的主导产品。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联合,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项目,攻克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支持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新能源等行业,攻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大力抓好特色产业基地技术创新工作,推动全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优质苗木繁育、水产育种开发等特色农业的推广种植,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施一批农业攻关和星火计划,着力解决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深加工配套设备,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一批农产品深加关键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认真抓好科技计划项目对上争取和跟踪管理工作。
根据商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做好2010年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跟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紧盯项目动向,做好汇报争取工作,按照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力争在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方面再上一个台阶。
(四)继续加大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媒体、各种渠道,加大科技政策宣传,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等活动,推动全民参与科技普及的积极性,促使科技惠民利民。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有关专家,举办农村党员科技培训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管理体系,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加快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定。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局的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专利申请服务,大幅提升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形成更多知识产权。同时,依法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使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融为一体。
(六)切实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和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村科技工作机构,完善县、乡(镇)、村科技服务网络,打造商河县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部门与农业、经信、医疗、教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全面加强医疗卫生、基础研究、社会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