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科技局局长 冯光文
“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立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加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创新环境,努力实现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至“十二五”末初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建设任务。力争实现“1255”的主要发展目标,即:全市R&D经费投入达到150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万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50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000亿元。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十二五”末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年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万件,高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65%以上,进入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数量跨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2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25%。济南软件整体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前列,“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社会科技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取水下降指标,重点产品能耗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工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强度。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速高于本级财政收入增速。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新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建立科技投入的目标责任制,确保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各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各级生产力中心达到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大型科技资源数据库等公共平台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