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科技局局长 贺永红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科技经济一体化推进作为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旋律,把加快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把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科技园区和大项目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县市区科技发展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增强了区域科技综合竞争力,为济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研发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研发投入以年均13.6%的速度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6.9亿元,占全市研发投入总量的67%。
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壮大。全市共有各类人才53.6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量为645人。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2.99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6人。截至目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共有1.14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比例达到8.78%。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目前,共完成各级各类科技计划2100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900余项,开发新产品2500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70%;我市已拥有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09家,28项专利技术获得山东省专利奖。2006年至2010年8月,共申请专利14022项,年均增长35.7%,专利授权10429项,年均增长66.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41件、授权251件。改革科技成果评审机制,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78项。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550余项,其中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5年的327.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83.08亿元,翻了近两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3.16%,比2005年提高10.75个百分点。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达到 1015家,行业从2005年的27个增加到2009年的35个。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的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推广应用了立体种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种子包衣、良种脱毒等一批新技术;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园23处,其中省级农业示范园、特色园3处。实施了国家“小麦、玉米粮食丰产工程”和良种产业化工程,培育出鲁豆12号、山宁16号、鲁麦16号、金谷一号等18个新品种。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80万亩,玉米全部实现良种化。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兴起并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
坚持抓好科技知识普及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目前,已有270家企业主动和国内的8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截至目前,共组织集中科技下乡活动600余次,组织专家4800人次,送科技资料、图书500万余份,科技录像带、光盘2000余盘,视频设备约150余台,推广科技成果近2600项,举办科技培训班830余期,培训各层次人才100多万人次。开展技术咨询500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3000多项,通过科技下乡活动有200多万人直接受益,其中近20万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
科技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广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先后在全市100多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带动500多家企业应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积极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突出抓好资源节约专项计划,启动建设“12396”星火科技信息服务热线平台,加速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科技兴农与民生科技进展顺利。全市引进培育农业优良品种500多个,引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600余项,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产学研合作呈现新亮点。支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85% 以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机构;16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8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63处,聘请60位院士为市政府科技顾问。
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先后举办10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8次院士济宁行活动,创出了品牌效应。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2009年10月挂牌成立,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运作,取得初步成效。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数控技术研发中心”,成为我市引进的第一家国字号研发中心。浙江大学济宁技术转移中心、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济宁分园正在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达到10家。
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园区有6家已建或在建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器面积总数达到4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600个以上。全市科技中介机构达到420家。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6家。
(四)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邀请科技部、省科技厅领导来济宁作专题报告,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奖励大会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济宁市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