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右)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左)颁奖。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4日在北京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在科技前沿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卓越建树的专家学者和科研项目。
这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连续第11年重奖科技精英。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希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从科技创新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再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到那时,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约60%,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占2.5%。
两院院士、材料科学家师昌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当天从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捧回了象征科技界无尚荣耀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并分别获得500万元奖金。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大批创新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他强调,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突出激励原始创新,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的奖励,重点奖励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科技成果,是此次评选的突出特点。
中科院院士段树民等完成的“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项目,提出经过胶质细胞介导,神经元间即使没直接接触也可发生相互作用,丰富了神经元环路概念,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马仁选等人完成的“钞票对印技术”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雕刻凹印两面对印的防伪技术世纪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大量应用于中国战机发动机。
另一位获奖者王振义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APL)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李克强副总理在主持奖励大会时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1年来,国家最高科技奖已授予18人。
为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国越来越强调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挑大梁”“唱主角”。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走出了一条民营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之路。
“高投入-高人才聚集-高科研成果-高知识产权保护-高品牌-高收益这一‘六高’循环创新体系,已成为三一重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引擎’。”三一集团副总裁何真临说,2009年,公司从170亿元销售收入中拿出10亿元投入科技创新,吸引了6000多名人才搞研发。
三一自主研制出世界上最长的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2010年震动世界的智利矿难救援中,三一设计生产的履带起重机“神州第一吊”,承担了起吊救援舱的重任。
勾勒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据新华社 记者 余晓洁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