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邹城: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经济战略转型

2010-09-14 16:25:32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邹城市政府副市长 康建国

  邹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形成的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偏低,单位GDP能耗较高,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如何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轨道。在这个问题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科学决策,明确提出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创新强市”战略,全力打造“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两个提高”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四项建设”,着力提升“四种能力”:
  一、抓创新环境建设,提升转型发展创新力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在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重点和目标方向,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自主创新的意见》、《邹城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邹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每年列支60万元作为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列支100万元作为科学技术奖励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引导和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并从认定年度起每年分别资助50万元、30万元,连续资助三年。2009年,科技经费投入达3482万元。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融资模式,多方争取科技贷款资金,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民营科研机构,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投入体系。今年市财政拿出2亿元建立了经济转型投融资平台,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二、抓创新企业建设,提升转型发展竞争力
  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来推进企业创新。一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煤炭、电力、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重点企业、关键部位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抓好工业智能控制、节能环保以及基因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升级,培植出泰山玻纤、兖矿峄化、科澳铝业、奔腾油漆等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今年实施了76项总投资271亿元的技改项目,为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带动企业创新。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加大高新技术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企业群体。2008年以来,先后4次集中开工建设高新技术项目36个,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意可曼高分子材料、荣信煤化、泰玻四期、高性能铝型材等高新产业大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16亿元的中材16万吨电子级玻纤生产线、47亿元的华鲁生物制药、2.14亿美元的磷酸铁锂电池、21亿元的50万锭百隆色纱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海硕新能源电动大巴、7.2亿元的30兆瓦薄膜太阳能发电、5.6亿元的尤特尔生物制酶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0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61.27亿元,同比增长14.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8%。三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催生企业创新。引导企业采取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申报院士工作站、聘请企业技术顾问、建立产业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加强同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与省农科院、中国矿大、浙江大学等十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承担科技攻关项目44项,发布科技成果80余项,成功解决重大技术难题9项。6月3日,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训、科技合作和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组织开展了院士行、院士论坛、资本市场高峰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签订院士工作站合作意向3项,签订技术合同26个,技术合同成交额4500万元,项目总投资32亿元。
  三、抓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转型发展承载力
  重点加大了对经济开发区、邹城工业园两个省级工业园区的科技扶持力度,多元化投资2.6亿元,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了园区对科技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投资9000余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集科研、试验、孵化、生产为一体的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市产学研结合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载体。建立了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入园孵化,为经济转型发展积蓄后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其中山东超硬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人造金刚石金属包覆膜微结构及其催化机理研究”成果,获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山东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高温耐磨耐蚀复合涂层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耐磨耐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耐磨耐蚀材料领域特别是新型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煤化工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煤矿设备监测中心1家,中意农业食品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1处,省级星火培训基地1处,济宁市级产学研基地9处。
    四、抓创新基础建设,提升转型发展支撑力
  突出抓好三大基础要素。一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对工业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经市主管部门审核认定,除在企业领取约定报酬外,享受市政府引进人才专项补贴;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市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博士后期满出站后留在邹城创业满3年以上的,再给予一次性创业补助5万元。建立了深圳留学生创业园邹城分园。二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选派350名科技特派员与213个行政村建立技术服务关系,实现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龙头企业“零距离”对接,指导农业科学发展。自2005年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以来,累计引进新品种171个,推广新技术261项,实施农业科技开发项目95个,建立示范基地83个、标准化基地143处。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坚定不移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发明创新。目前,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11家,市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兖矿集团被评为全国首批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今年1-6月份,全市专利申请387件,同比增长27.72%,发明专利31件,授权222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济宁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