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启动大会在青岛召开。该国际合作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等中国科学家发起,多个国家、多家研究机构参与,是我国发起的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
目前,该国际合作计划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9个国家、19 家科研机构的支持。40 余位科学家将直接参与相关调查研究,其中 20 位为中国科学家,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 位中国科学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国家海洋局系统等主要的海洋研究机构。
该国际合作计划围绕“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与邻近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维持和变异中的作用、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等科学主题,通过组织以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国际合作调查研究,实现“观测、模拟和理解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动力机制及其在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科学目标,为提高和改进我国气候预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作为气候系统中最大却了解最少的部分之一,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北太平洋具有复杂的海洋环流系统和强烈的多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是来自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各种水团进入赤道温跃层的交叉路口和主要通道。作为几支重要海流的起源海域,西北太平洋与周围海洋和各边缘海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并参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充放电”过程。因此,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变化可以影响印度—太平洋暖池区的热量和淡水收支,进而影响其大气中的深对流过程,从而在调节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循环,东亚季风以及热带气旋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西北太平洋环流和暖池对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循环、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显著影响着中国的近海海洋环境与气候。因此,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气候预测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该国际合作计划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9个国家、19 家科研机构的支持。40 余位科学家将直接参与相关调查研究,其中 20 位为中国科学家,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 位中国科学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国家海洋局系统等主要的海洋研究机构。
该国际合作计划围绕“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与邻近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维持和变异中的作用、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等科学主题,通过组织以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国际合作调查研究,实现“观测、模拟和理解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动力机制及其在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科学目标,为提高和改进我国气候预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作为气候系统中最大却了解最少的部分之一,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北太平洋具有复杂的海洋环流系统和强烈的多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是来自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各种水团进入赤道温跃层的交叉路口和主要通道。作为几支重要海流的起源海域,西北太平洋与周围海洋和各边缘海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并参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充放电”过程。因此,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变化可以影响印度—太平洋暖池区的热量和淡水收支,进而影响其大气中的深对流过程,从而在调节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循环,东亚季风以及热带气旋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西北太平洋环流和暖池对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循环、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显著影响着中国的近海海洋环境与气候。因此,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气候预测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