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把握心理调适 成就智慧人生

2010-05-25 15:58:48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08年高峰强教授作为山东省科协抗震救灾工作小组成员前往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图为向受惊吓孩子的家长讲解应对策略后从闷热的帐篷中出来。

  “生活节奏快了,肩上担子重了,心中想法杂了,工作压力大了,身体要搞垮了,心理疾患多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高峰强教授用这六句话来概括当代专业科技人员的生存、生活现状,工作、事业境遇。他说,作为事业的中坚、单位的栋梁、社会的精英,企事业单位乃至社会各界应该更多关注专业科技人员,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近日,济南市科协举办了2010年“专家企业行”系列活动,高峰强教授应邀在中国重汽集团做了题为《企业科技工作者心理调适》的学术报告,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赠送了丰厚的“心理健康大礼包”。


  培育情商技巧  决定群体绩效


  “谁能调适好心理,谁就能与成功握手成友”。
  在高峰强教授为这场报告精心准备的PPT中,每个页面的页脚都有这么一句话。在这次报告中,他主要从“心理调适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心理调适能力在科技人员能力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调适能力的评价标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主要途径及方法”四个方面,重点讲解了科技工作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保持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
  所谓心理调适能力,即个体遭遇挫折或失败后,及时、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调整或改变奋斗目标,降低或强化期望值,使自己的整个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适应主、客观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加强心理健康的能力。高峰强教授说:“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必须根据自身面对的问题和情境,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调适能力具有普遍性、实用性价值。”
  高峰强教授强调,心理调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适应,在每个人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就企业科技人员来说,在工作、生活中是否具备心理调适能力,是否能够有效地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心态与工作、生活的外部环境相适应,避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态出现,已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完备的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条件。
  对企业来说,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除了必要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外,从根本上决定群体绩效水平的因素绝非仅仅限于群体成员的智力状况(即智商),而是情商。“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方面内容: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情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全面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情绪、自我情绪及相互间情绪关系的感知、调节能力。情商在团队工作中特别重要,团队的工作气氛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个团队中,有亲和力,有凝聚力,显现出高涨的士气,这样的团队能够更顺利地取得更高的绩效。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科技人员提升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心态,避免不健康的心态出现。


  塑造健全人格 保持良好心境


  针对科技专业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高峰强教授详细阐述了心理调适能力的测衡标准与培养办法。
  作为科技专业人员,面对的是未知世界,要进行一个接一个的科研项目攻关,其间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这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悦纳”。高峰强教授说,科技专业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要尽量做到“接受自己的全部,而且这种接受是无条件的接受;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要有高度的自尊和自信,要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重要的是,要能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不苛求自己。”简单地说,科技人员要有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控制,要善于自我接纳。
  心理调适的目的,最终在于树立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境。高峰强教授说,许多心理问题都与不良人格有密切关系,那些不良人格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及进一步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并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和障碍。树立健康的人格,首先要尊重生活,要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如是,不仅能使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且能够使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都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作为重视团队合作的科技专业人员,除了要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掌握应对挫折的基本策略,还必须时刻注意保持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友关系等等),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自己的科研团队一起攻关,高效率地取得科研成果。


  学会认知调适  提升生命质量


  就“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主要途径及方法”这一问题,高峰强教授特别强调了人的认知调适。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涉及到知识的获取、使用过程,包括感觉与知觉、注意与表象、学习与记忆、思维与想象及言语活动等。具体来说,就是各种刺激、事件通过视觉或听觉、味觉、触觉等转换成为感觉信息,经人格结构和过去经验的折射,通过思维过程对信息加以评价、解释,在此基础上产生人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上的歪曲与局限会导致情绪的紊乱和行为的适应不良,可能会导致人不合理的、消极的思维方式和错误的信念、思想,这正是造成人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从这点来说,心理调适的关键在于调整人的认知。
  在心理学研究实践中,常见的认知调适理论与方法有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和归因训练等。
  高峰强教授主要介绍了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Festinger)认为,当认知出现不协调时,除了设法减少它之外,还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首先是改变认知:如果两种认知相互矛盾,就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其次是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如认为“我很聪明”但又“考试常不及格”的人,可以通过找各种借口(比如强调自己运气不好或复习时没有抓住重点等)来消除不协调感。此外,还可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以权衡,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最后,还可以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如一个人知道了“吸烟可能导致肺癌”而把烟戒了——当然,改变行动往往要比改变观念的难度更大一些。
  高峰强教授指出,在进行认知调适的同时,科技工作人员还可以从情绪的调适、意志的调适等方面入手,综合多种手段做好心理调适。就这个问题,他还提出了很多减压的小妙方,比如“与小朋友争看电视”等等。
  最后,高峰强教授说,“心理调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也不必急于求成。心理调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是,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情况下,有很简单的一招,那就是合理舍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然改变不了客观世界,既然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就通过调适内心状态来应对和排遣压力,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聪明的人知道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真正智慧的人则知道如何放弃那些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