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引领促跨越 经济社会共繁荣——邹城科技回眸2009 看发展

2010-01-19 16:22:3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09年,邹城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促转型”的战略部署,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邹城市连续14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邹城市在用足用活用好已有各项科技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更加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兑现科技成果奖励,在2009年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累计列支100.86万元重奖各类科技有功人员,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共识。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邹城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济宁市级17项、邹城市67项,累计财政科技研发经费投入3312.9万元,其中市财政科技研发经费投入3031.5万元,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81.4万元。在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下,形成了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新机制。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97项,其中有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1项获济宁市科学技术奖,55项获邹城市科学技术奖。
    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通过开工建设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强化产学研合作、实施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植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重要举措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后三次集中开工建设了26个高新技术项目,启动实施了42项总投资204亿元的技术改造工程,初步形成了煤化工、新材料、机电装备、生物化工四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相发展格局,涌现出意可曼、国宏化工、高性能铝型材等一大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两个省级工业园区”正逐步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的集聚辐射发散地。2009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济宁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2家,济宁市级47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的企业达到205家。1-11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01亿元,增长27.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0.4%,比年初增长3.5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效应持续扩大。2009年,邹城市组织实施了农业安全高效示范区建设、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生态邹东建设、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培训、农用工业成果转化等六大重点科技工程在内的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9项,累计有350名科技特派员与213个行政村483个服务点实现了零距离对接,重点引进了优质专用甘薯、高油花生、脱毒马铃薯、大球盖菇、水果玉米、皮利鲁肉牛、PIC品种猪、彩貂等17个新品种和农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花生超高产技术、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采煤塌陷区优质淡水良种无公害养殖技术等22项新技术,并在全市农业生产中进行了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其中,在近2万亩多种作物上布点示范推广了腐植酸液态肥料地膜;从中科院引进的涂层缓释一次肥新技术成果得到产业化实施,并在1万亩冬小麦作物上无偿试验推广,一举改变了邹城市传统施肥模式。先后举办小麦抗旱保苗、大樱桃栽培、农民工创业等各种“点题式零距离”培训班23期,播出《星期日科技》电视栏目50期,累计编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花生、大樱桃等星火科技培训教材6套8万余册,培训人员7000余人次,近10万群众从中直接受益。
  专利申请能力明显增强。通过设立北京德权律师专利事务所驻邹办事处、资助授权专利、强化专利宣传培训、实施专利成果转化专项等举措,深入组织开展“消除零专利企业、零专利镇街、零专利学校、零专利医院”专项活动,激励企业、学校、医院落实“一奖两酬”政策,更好的满足了全市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发明爱好者日益增长的申请专利需求。先后列支60万元用于转化实施优秀专利技术成果,20万元奖励4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22.38万元资助405件授权,其中有86项专利获得济宁市专利专项资金资助,有3人获省发明创业奖。1-11月份,全市申请专利474件,授权专利38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1.85%,其中发明专利61件,累计专利申请总量达到2555件。(特约记者  徐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