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专家港城纵论蓝区发展之道 烟台,向“深海”掘金

2009-12-01 16:15:47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摄影 秦昊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立足烟台,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


  “无论从地理区位、资源丰度,还是产业门类、经济实力来看,烟台市都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大连、天津一同绕渤海呈三足鼎立的态势,有实力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他是被邀请来做主题报告的十三位专家之一。刘洪滨的报告,综述了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新坐标——海洋产业的方方面面,同时做了烟台现状及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提出了烟台在环渤海经济圈及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方向,精彩的论述博得了阵阵掌声。
  立足烟台、探讨烟台如何发展蓝色经济,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对烟台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幽默地说:“刘洪滨教授在前面已经说得很全了,我只能找个比较冷门的话题。”在题为“海洋环境国际合作的经验及对烟台的启示”的报告中,他分析了国际间海洋合作的典型案例,提出烟台应该“在黄海海域国际合作的某个领域内进行领先研究和项目推进,进而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的半岛蓝色经济发展,争取在该领域成为国内蓝色经济发展的典范。”
  烟台大学副校长郭善利介绍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优势服务地方建设的经验与现状,鲁东大学副教授刘良忠则与大家分享了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构想,阐述了其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意义。


在蓝色海洋的学术前沿踏浪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顾谦群教授做了“新药研究开发及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报告,论述了海洋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则从工业化进程、金融危机和我国产业高端化三个方面做了报告。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张永治总工做了一场生物识别技术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指纹识别技术发展的三步攻略,描绘了该类产品的广阔前景。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原达教授详细分析了当前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及烟台软件服务外包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培养软件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的创新模式:以国际标准SE2004为基础,通过改造和嫁接已有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构建适合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训练框架,以及支持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IT附属工厂的培养机制。
    这些来自学术前沿的报告,开拓了决策者的视野,打开了决策者关于发展蓝色经济的思路。


蓝色经济彰显人文精神


  “我今天的报告与大会主题可能有些不符,以前我讲过很多产业方面的东西,今天主要讨论一些理论方面的问题。”与众多专家学者相比,来自山东大学的张景芬教授显得有些“另类”。报告中,他更多地对蓝色经济进行了反思,“本世纪以来,(渤海)受污染面积正以近30%的速度扩张,赤潮现象频繁,海洋生物灭绝的速度加剧。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同人类生存的环境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现实促使人们对传统的进化论及进步的观念重新加以反思,从而作出我们的文化应对。”这位无论容貌还是言谈举止都酷似台湾学者李敖的教授,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为期一天的论坛时间不免紧张,但是在紧张的一天中,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参会人员耳听笔记。台上的精彩报告,台下的认真听讲,都显示了烟台这座港城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浪潮中向着深海出发的决心。相信,在这里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很快就会转化为烟台发展高端产业、蓝色经济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