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山东科技体制改革迈向纵深

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2017-10-24 10:08:53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今年2月24日,在青岛科技大学校办企业改制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这是该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的又一硕果。
       去年以来,山东省科技厅相继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签署协议,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试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变活,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与教学双重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速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力支撑。
       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是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纵深化迈进,取得显著成效。


       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016年10月,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省科技厅签署《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协议》,在我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以科技为支撑探索建设研究型大学新路径。通过一年的努力,改革成效超出预期,该校制定的“科改”实施意见和相关制度文件先后落地实施,在省内高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起到了先锋旗帜作用。
       山东理工大学于2017年2月与山东省科技厅签署协议,共同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该校修订完善了20个相关文件、规定,从科研改革动力入手,职称、激励等评价不再唯论文,多角度评价科研工作。同时,通过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增设成果转化型教授、副教授岗位,制定科研项目资金会议费管理暂行办法、科研项目资金差率费报销规定等举措,扩大科研人员人、财、物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主动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熔铸了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
       目前,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个,其中包括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青岛属地上市公司。此外,今年3月份,山东理工大学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补天新材料公司出资5亿元,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创下了山东省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额度的最高纪录。
       按照部署,省属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入。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党委书记吕传毅表示,“下一步将探索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方式,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先期开展试点,调动科研人员研发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

       率先开展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全面推开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省份。为加快改革步伐,我省出台了《山东省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取消原有行政级别,建立理事、执行和监事机构,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落实编制人事、收入分配、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和使用等法人自主权。至目前,确定试点的多数省属科研院所已完成首届理事会成立工作,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有序推进。
       以省中医药研究院为例,该院于6月9日组建起首届理事会,并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一整套涵盖科研立项、成果获奖、成果转化、论文发表、专利申报等激励措施的规章制度相继修订出台,研究院在新的管理框架下开始运行。
       “理事会成立后,决策层和管理层职责更加明晰,随着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的修订与完善,研究院的管理水平、科研实力等均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院理事长赵渤年说。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研究院科研积极性。近两年,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医精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中标相关课题5项,经费700万元,围绕经典名方开发等工作开展多学科产学研协同攻关。此外,研究院还整合全院力量,协助医院开发医院制剂80余项,并为山东省3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中药煎药、中医膏方加工和免费配送等服务。同时,该院利用院内新药研发基金进行针对性资助,4项获得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其中3项成功转让,转让金额达到434万元。
       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也得到了相关院所的高度认可。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省属实行法人治理科研院所座谈会上,纳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省属科研院所负责人一致表示,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总体设计既体现了创新精神,又接地气,对于调动科研院所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及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调整政策导向,完善转化机制
       今年3月份,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实施意见》,从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提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提出19项新规,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增动力、添活力”。
       《意见》的出台得到了全省科研人员的热烈欢迎,山东省科学院战略所副研究员李海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凸显出对科研人员人格、荣誉、待遇、劳动成果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体现了科研人员长期以来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心声,很暖心。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松绑”是我省近年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强力举措。近年来,我省还通过调整科技政策导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等举措全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向纵深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在科技政策导向方面,我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企业牵头实施的自主创新项目达到90%以上,全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17家、36家。同时,完善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扩大自然科学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研究、共用技术研发和公益性项目以及支撑全省创新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等。
同时,积极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我省研究制定《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知识创造价值、技术产生效益的鲜明激励导向。建立科技领军人才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完善科技领军人才的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机制,依法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也不断完善,我省建立“沿途下蛋”机制,边出成果边应用,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效率。为推动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按不少于70%、不超出95%的比例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团队负责人有内部收益分配权。
       科技评价体系进一步改进。我省建立完善技术预见评估、科技专项评价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科技计划实施情况绩效考核,以项目产出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建立了科技项目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对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后续滚动支持进行挂钩。与此同时,深化奖励制度改革,突出实际应用和人才培养导向,加大对协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人才和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力度,取消了成果鉴定和限额申报,大幅压缩奖项数量。从2013年的500项压减到2015年的138项,压减幅度超过70%。
       通过改革,我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数量连年增加,“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7项,省科技奖励的质量和含金量得到显著提升,创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记者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