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耕海牧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09-09-02 18:59:35   作者:特约记者 胡建廷 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场生态环境的恶化,科学家们无奈之下选择了人工渔礁,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海底牧场”的建设。通过人工渔礁建设“海底牧场”,达到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之为“耕海牧渔”。
 
神奇的人工渔礁
 
      人工渔礁是在水深100米以内的沿岸海底人为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在阳光能够透入的水下,为生物营造索饵、繁殖、生长等场所,促使鱼类集群,增殖鱼类资源,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投放物体的不同,人工渔礁的种类可分为废旧轮胎礁、飞机礁、船体礁、坦克汽车礁等。利用“海洋沉积物集鱼”现象,在海底大范围建立人工渔礁,吸引鱼类安家落户,科学家们称之为“海底牧场”。
      人工渔礁为什么能够吸引鱼群呢?对此,专家们各持己见。有人认为,人工渔礁使水流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把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吸引鱼群前来觅食;有人认为,人工渔礁能产生阴影,许多鱼类喜欢阴影,因此愿意游过来;也有人说,人工渔礁能给鱼群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所以喜欢来这里生活。
      2007年11月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找到了20多年前投放在灵山岛海域的人工渔礁。作为我国首批投放的人工渔礁,这批“文物”的“出水”为山东半岛海洋构筑“海底牧场”提供了样本。“每一处礁体都是一座‘人工银行’,”黄海所研究员关长涛说,“人工造礁就是先投一部分钱,将废旧轮胎、水泥构造物,甚至废弃飞机、轮船、坦克投到海底,让其滋生海藻,吸引鱼虾,长出海参、鲍鱼,以后的时间,就只等收获了。”
 
科学家们的无奈之举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面对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海洋。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捕捞过度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渔业资源的不足和衰退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根据FA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资源报告》,除了英国北海,几乎全世界各大海区的渔业资源衰退现象都相当严重。我国早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渔业区划》就指出:“几乎所有沿岸、近海海域的底层、近底层鱼类资源都因捕捞过度造成了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濒危枯竭的境地。底层鱼类产量中约有70%—80%是由幼鱼所组成。”2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渔业资源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比如,渤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鱼虾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的重要渔业资源有40%在这里产卵,素有“鱼虾摇篮”的美誉。但近年来渤海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渔业资源衰退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渤海水环境遭受污染的面积,从1992年的26%上升到2002年的41.3%,产卵场受污染面积几乎达到100%。过度捕捞和沿岸环境污染,海底平秃化、水域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鱼类繁衍生息场所和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此致使渔业生物品种明显减少,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大幅下降,并呈低龄化、小型化趋势,幼鱼占捕捞总量的60%以上。多年来,小黄鱼、带鱼形不成渔汛,鲳鱼和鲐鱼也岌岌可危。昔日的“鱼虾摇篮”变成了“海底坟墓”。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场生态环境的恶化,科学家们无奈之下选择了人工渔礁。
 
“海底牧场”之战
 
      海洋农牧化是海洋渔业的根本出路,建设人工渔礁是实现海洋农牧化最有效的途径。据史料研究,最早的人工渔礁出现在中国,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过,现代人工渔礁的发展当首推日本。1950年,日本就投放了10000艘废船,到1975年建成人工渔礁5000多座,336万m3;1976~1981年,加建3086座,3255万m3;近几年,日本每年都投资500亿日元用于建设人工渔礁。
美国在1976~1980年投放了50万艘废船作为人工渔礁;韩国大规模的人工渔礁建设始于1973年,至2001年政府相继投资约5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鱼礁面积14万公顷;欧洲于1995年5月成立了“欧洲人工渔礁研究网络”,该网络有51个成员单位,在推进人工渔礁的研究方面表现十分活跃。我国的台湾省在1974~1999年建成75座人工渔礁,投资13亿新台币;1998年,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决议,五年投资6亿港元建设人工渔礁,2004年已全部完成。
      我国大陆的人工渔礁研究始于1979年,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北部湾投放了新中国第一组人工渔礁。1981年,中日合作在大亚湾进行浮式人工渔礁试验。1983年,农业部成立了全国人工渔礁技术协作组,先后在广东省大亚湾、电白、南澳和山东省胶南、蓬莱沿海投放人工渔礁。此后,沿海8个省(区)都相继展开了人工渔礁的试验。至1987年,全国共建人工渔礁试验区23个,投放人工渔礁28000余个,体积近10万空m3,投放废旧渔船49艘,投石99000多m3。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人工渔礁建设一度中止。2000年以后,随着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政府重新开始重视,人工渔礁的试验与研究在全国大规模展开。2002~2004年,广东省建造礁体3587个,计14万空m3。浙江省从2001年至今,在南麂岛海域先后投放废旧趸船、渔船、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废弃汽车、轮胎改造组装的各类鱼礁达10万空m3。山东、江苏、辽宁等省的人工渔礁建设工作也相继展开。据农业部初步计划,到2010年,我国将压减海洋机动捕捞渔船3万艘,大量的报废渔船经处理和改装后作为礁体投放,为人工渔礁建设提供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
“十五”期间,山东省沿海各地的人工渔礁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渔礁建设。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渔礁区11处,实施人工渔礁项目7项,各地申报新建人工渔礁项目10余项。青岛市计划在大公岛、竹岔岛等海域建设人工渔礁,增殖放流鲍鱼、海参、经济鱼类及藻类,胶南市琅琊镇斋堂岛、鸭岛两座岛屿周围海域的“海岛海珍品人工渔礁开发”,崂山区港东海域、即墨市大管岛和黄岛石岭子礁海域等人工渔礁项目已也开始启动。近3年来,山东省投入了1.6亿元在黄渤海近岸海底建成了551公顷的“海底牧场”。今后3年,山东计划再建造10个人工渔礁项目区,每个点每年补贴150万元,使全省近海“海底牧场”面积增加到3000公顷。
      坐落在青岛南京路上的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是我国开展人工渔礁研究最早的单位。二十多年来,该所先后在青岛市胶南胡家山和灵山岛附近海域投放人工渔礁502个,在蓬莱刘旺近海投放人工渔礁410个,投礁面积近5万m2,并开展人工渔礁增殖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相关试验研究,在人工渔礁的理论与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我国人工渔礁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惠及民众的希望之举
 
      除了为鱼类营造生存和繁衍的条件,改善渔场的生态和环境功能,人工渔礁的功能还有很多,包括:产生局部的上升流,有助于水体通过水面和海底两个界面与空气和沉积交换氧气和营养盐类;礁体表面是附着生物的附着基,礁体周围海底成为底栖生物的密集带;人工渔礁的背流区成为浮游生物的密集区;礁体内外的水体空间是幼鱼幼虾避敌之所,对增殖放流的目标种类的存活提供了安全保障;由于鱼礁周围的鱼类高度聚集,特别是优质鱼类上钓率高,在近海投放人工渔礁与游钓结合,有助于沿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此外,通过人工渔礁建设,还可带动建筑材料、土木工程、经济鱼类和海珍品养殖以及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长涛认为,人工渔礁不但可以修复已被破坏了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牧场的基础设施,还可以直接带来经济产值,同时,由于“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工渔礁建设不仅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而且是一项适应当代渔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开发与应用前景的产业。因此,通过人工渔礁建设“海底牧场”,开展耕海牧渔之举,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海所工作人员发现“沉睡”20多年的人工渔礁